上瘾夏明朝商微羽笔趣阁
A. 明朝历史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共经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因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称朱明。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元末蒙古统治者日益残暴黑暗,到元顺帝时期,暴发了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朱元璋接到了好友汤和的邀请信,思量再三,参加了当时的濠州大帅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分支,先后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为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达、常遇春等北伐元朝 明太祖朱元璋
,攻占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原历经97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进入明朝统治。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励精图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间,明朝以北进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锡兰,羁绊马来诸岛族。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一个接一个,一派盛世景象。 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万邦来朝”。1442年后,宦官王振开始擅权,1449年发生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并使国力大损,景泰帝果断任用于谦击败瓦剌,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又经历景泰、天顺两朝的经营恢复,国力有所回升,到明中叶孝宗弘治时期再次大治,此时政治清明,民生安康,对外复立哈密等卫,重新确立对西域的羁绊和控制,历史上称此时期为“弘治中兴”。 正德朝开始逐渐中衰,至嘉靖时推行新政,政治国力一度有所恢复,但因嘉靖末年君臣矛盾突出,又开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至隆庆年间徐阶,高拱等人推行新政,罢海禁,册封俺达等人,史称隆庆新政。到万历朝时,在著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辅政之下实行改革,再度中兴。此时期海内清平,又先后平定甘肃,贵州叛乱,并为援救朝鲜击败侵朝日军,史称万历中兴。 此时明朝经济文化极其发达,后世计当时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世界第一。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更加腐化,地主阶级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江南民变的发生。万历末年,关外建州女真叛乱,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中官黄门集团的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因为连年灾害,明廷因财政破产,无力镇抚,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后金的军队也突破长城防线,五入关内。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同年清军入关。 在南方一些明朝大臣拥立明朝宗室建立几个政权,史称南明。1662年,吴三桂将永历帝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台湾郑氏政权继续沿用永历年号,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郑氏投降,监国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 明朝疆域 宣德时期
疆域
明朝疆域达1100多万平方公里,后期约570万平方公里,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南海诸岛,并曾在东南亚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岛,在台湾岛设立行政机构一府两县(东宁府,下辖天兴、万年两县)正式管理台湾全岛,台湾收归中国版图。
年号简表
编辑本段明朝皇帝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佑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编辑本段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键 绍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节皇帝 绍武(1646年) 绍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历(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现在故宫
注:明太祖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与安宗葬处不明,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隆武陵位于福州罗汉岭,绍武陵位于广州越秀公园内,永历陵位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明显陵位于湖北钟祥市,其余十三位皇帝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明十三陵。词条图册更多图册明朝皇帝御图集(13张)
明开平王常遇春像(1张)
明神宗万历皇帝(1张)
明延平王郑成功(1张)
B. 为什么中国古代音乐是宫商角徵羽五音,西方是七音
一直对史书中的书律志历感兴趣,所以从文史常识的角度来解答一下。传说伏羲制瑶琴,定琴为五弦,分别为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一弦,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是为武弦,因此瑶琴又被称作七弦琴。
再看一段严肃文学:……荆轲临行前,高渐离击打乐器伴奏,荆轲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是变徵调式,“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所有人都被他的歌声感染,低声抽泣着,易水河边,冷风如刀割般吹在人脸上,没有人惧怕这冬日的严寒,众人都知,他这一去,可能不复返了。忽然歌声转变为羽调,“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歌声慷慨,怒发冲冠。……
上文中除了宫商角徵羽五音之外,还提到了另一个音——变徵。
朱载堉的算盘
如前面所说,十二音律是绝对音高,五声调式是相对音高,但五音之间的跨度是固定的,所以只要确定了起始音阶的音高,就可以推算出后面音阶的音高。起始音阶构成不同的调式,可以生成六十四种曲调。例如演奏的乐曲是以“宫调”起始,那么就把“黄钟”音定位宫音,三分益一,为108徵音,三分损一,为72商音,又三分益一,为96羽音,再音三分损一,为48角音。依例,定“大吕”为宫调,三分损益之后又成新的宫调,依次排列,最后生成十二种宫调。再分别用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定调,最后可以生成七音八十四调。
调式,应该是乐理的一种名词,可能类似于现代音乐中的G大调,E小调之类吧,这已经触及到我的知识盲区了。
至于具体起源,为什么要以81为基准,可能是和古代历法有关,中国古人做什么都讲究天人合一,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
五音加四个偏音可以组成三种七声音阶,分别是雅乐、清乐和燕乐,但我们最常见的却只有五声调式,猜测可能是因为古人认为万物由五行而生,又生生相克,上法五星,下对五行,又应五方,合五时,《黄帝内经》认为,五音还与五脏相关,加之四个偏音的计算结果均非整数,与其他五个正音合配合起来,可能不是很和谐,所以遭到“歧视”。另外十二律又分阴阳,与十二月和十二地支相对应。
C. 有没有关于清朝的军史小说,但不要偏离历史的小说。如《明朝的那些事》就写得很好。先在这里谢谢各位了
有一部非常经典的,讲述清朝曾国藩从创建湘军到领导湘军剿灭太平天国。
作者:唐浩明 《曾国藩》分为(血祭,野焚,黑雨三部)。值得一看。
还有一部《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也非常经典。。
D. 本以为是烂剧,却越看越上瘾的五部剧,你错过哪几部
有一些热播剧前就备受关注,但热映后却没法得到观众认同和共鸣点。反倒这些最开始不被观众看中,而尽管故事情节深层次发展趋势,凭着知名演员整体实力当担的演技及其有目共睹的剧情设置,进而虏获观众目光,赢得观众欢呼,给观众们留有了深刻的印象,乃至还令人越看越成瘾。今日,就给大伙儿汇总那样的五部连续剧,看看你错过了哪一部?
以上五部电视剧,你看过哪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