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与微商的主要区别
⑴ 徽商与晋商的区别是什么
徽商与晋商的区别是:
徽商即徽州商帮。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宋唐,兴盛于明清,清朝道光年间逐渐衰落。徽商以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兴盛时间长且崇尚文化为特点,成为过去最大的最有影响的商帮之一。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主要经营盐、米、丝、茶、纸、墨、木材等,其中典当商徽商故里最为著名,颇具垄断之势。徽商们往往引聚宗族以扩大经营,建宗祠,立会馆,筑书院,培养士子,亦商亦儒。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晋商指明清500多年间(公元1368年到公元1912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李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三多堂等等。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就向晋商的乔家借钱还国债。
一、赢利方式,晋商的赢利方式是通过政府开中,以粮食和军用物资换取食盐贩卖;而徽商则通过以物折钱的“折色”向政府交钱,换取食盐专卖权赢得利润。
二、经营文化,他们在经营文化上都崇尚同乡先贤:晋商尊奉关公(山西解州人),徽商则尊奉朱熹(原籍徽州婺源,现属江西)。因此,凡有晋商活动的地方,多建有晋商会馆和关帝庙。晋商把关公作为他们最尊奉的神明,以关公的“诚信仁义”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和经商活动。徽商不仅在家乡修建祠堂,就是到了外地经商也要在所建会馆内祭祀朱熹,把朱熹的理学作为家族内行事和经商活动的准则。徽商“学而优则仕”、“贾而好儒”,赚了钱一定得让子弟读书考取功名。而晋商则“学而优则商 ”,子弟书读好了,一定要去经商赚钱,并不特别看重功名。因此,整个清代科举考试中全国共选拔出114个状元,其中安徽有9人,居江浙两省之后,名列第三。而山西没有文状元,武状元倒出了5个,这是由于山西历来多战场,商人中有不少习武之人,镖行、镖师盛行之故。
三、用人区别,在用人上,晋商和徽商的相似之处都是用熟人。其中的差别是:晋商用乡人而不用亲属,称为避亲;而徽商则习惯于用亲属。晋商企业用人只能从乡人中择优保荐,财东与掌柜既不能荐用自己的亲戚,更不能荐用“三爷”,即少爷、姑爷、舅爷。晋商此举,既有利于企业管理,也表达了财东造福乡里之意。徽商为了规避用亲的风险,一般会通过大修宗祠,用朱熹理学所倡导的尊卑有序的宗族力量来强化对企业内部族众的规范和控制。
四、经营方式,晋商和徽商都是背井离乡,跨地区经营的商帮,但晋商常常只身外出“闯西口”,一去数年,待赚了钱才回家;而徽商则往往举家外迁,聚族经营。这与徽州人祖先早年为避战乱,具有迁徙传统有关。而晋商则安土重迁,且很少有外出经商带家眷的习惯。赚了钱,就回家乡买田造房,以光宗耀祖,这也是晋商和徽商的共同特点,但在宅院具体的建造上,两者则存在很大差别。由于晋商位居山西,气候干燥,建筑风格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北方民居的特点。再加上山西人少地多,宅院普遍比较宽敞,如祁县乔家大院,占地面积8724平方米,大院四周为全封闭式砖墙,是一座城堡式建筑。徽商位居江南,人多地少,宅院面积远远比不上晋商,如黟县宏村汪氏承志堂,为徽商大型民宅,占地面积仅2800平方米而已。在建筑风格上,徽商注重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别具一格的山墙造型,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幽深宁静的街坊水巷,是徽式民居的特色。
五、代表人物,胡雪岩:徽商代表人物。安徽绩溪人,清末大资本家。清代红顶商人,白手起家。初年在杭州设银号,经营官库银务。1861年,从上海运军火粮米给被困杭州的清军,被太平军击退。次年又为清军勾结法国侵略者组织常捷军。1868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并为左宗棠办理采运事务、筹集军饷和订购军火,代借内外债共一千二百五十余万两。他依仗湘军势力,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在杭州设庆余堂药店,并且经营出口丝业。1884年,受洋商排挤破产。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协助左宗棠兴办洋务,以图强国;怀着一颗仁厚之心,开办胡庆余堂,以图济世救人。终其一生,他以仁、义经商,对当今的商人仍有借鉴意义。但他生活荒淫无度,又不谙政界之道,终于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钱财散尽,黯然离世。 乔致庸:晋商代表人物。人如其名,他待人随和。乔致庸精于计谋,在他执掌家业时,资产越来越多,是"在中堂"殷实家财真正的奠基人。乔致庸的一生颇有善行,经常救济贫民百姓。特别是在清光绪三年,天遭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民谣有:"光绪三年,人死一半"的说法。当时乔致庸曾开仓赈济。对此,光绪八年版《祁县志》有记述,并给予褒奖。
⑵ 古代晋商与徽商的区别
1、所指的人不同
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
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为三大商派之一。
2、经营方式不同
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王家大院等等。明清晋商人利润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捐输助饷、购置土地、高利贷资本等方面。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其中婺源人多茶、木商,歙县人多盐商,绩溪人多菜馆业,休宁人多典当商,祁门、黟县人以经营布匹、杂货为多。
(2)晋商与微商的主要区别扩展阅读
历史背景
1、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北方迁移到皖南徽州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
丰富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
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明清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商鼎盛之时。
2、山西商业资本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代,晋南就开始发生了“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赞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商业交易活动。
从周秦到隋唐,尽管山西已出现一些大商人,但比较其它地方商人,并无突出地位,无一定组织.还未形成一种商人势力。
隋唐五代又出现了晋州、潞州、泽州、太谷、平定、大同等新兴商业城镇。李唐起兵太原,定太原为北都,跨汾河两岸,商业繁荣。
⑶ 晋商和徽商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明清时期晋商、徽商皆为当时势力最大的两个地方商帮,时至今日晋商、徽商之影响仍然不小,晋商大院已成为一种文化,徽商已成为徽学的重要内容,而晋商、徽商之经营之道、管理制度、兴衰历史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1,晋商对经理人的考核主要针对其宏观把握局势的能力。
2,晋商、徽商均通过实践锻炼来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培养考核来选拔人才,但二者在选才范围上存在差异。晋商选人主要以同乡为主,条件近乎苛刻,没有通融的可能。徽商选用人员大多来源于同族。一方面注重考核个人勤苦、谦和、忍耐、变通、俭朴、知义理方面的素质,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家族的利益。
3,徽商繁盛于明清,晋商繁盛于清代中期。
4,在经营理念上:晋商重钱不重官,“学而优则商”,从小就教育孩子怎样赚钱;徽商重官不重钱,赚钱为做官,从小就教导孩子为官,把成功希望寄托于官场上。
5,在经营内容上:晋商以票号为主,兼营北方所需的粮、棉、盐、茶叶等。徽商崇尚文化,亦儒亦商,培育“贾而好儒”的品格,主要以钱庄为主,经营盐、茶、木,或以丝绸、粮食谋取大利。
6,在地域上:晋商的主要经营范围是通过走西口,向晋北、内蒙及以北等地发展;徽商主要在两淮、江浙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顺运河或海路北上至京津地区。
7,在经营方法上:晋商以小胜大,往往是从小商小贩作起,精打细算,资本逐步积累,稳定发展,且各成体系;徽商则以观察入手,投机取巧,互相联合,形成商帮。
⑷ 简要概括“宁波帮”与“晋商”、“微商”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
晋商和徽商: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
宁波帮: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
⑸ 微商和晋商分别形成于什么省
徽商来自徽州,包括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即古代的新安郡。六县之中,歙县和休宁县的商人特别著名。新安郡,包括后世的徽州与严州一部分。本郡位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属于古代的浙西地区,所辖地域为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浙江建德市(古寿昌县区域:更楼、寿昌、航头、大同、李家)、淳安县(含原淳安县、遂安县)。新安郡不含今婺源县西南部、祁门县西南部、桐庐县、建德市东南部(古建德县)。
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省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⑹ 徽商与晋商的区别
1,晋商对经理人的考核主要针对其宏观把握局势的能力。“经理聘用之前,先由财东对此人进行严格的考察,确认其人有所作为,能攻善守,多谋善变。”(李宏龄:《同舟忠告》)而徽商更强调经理人的理财能力,对备选人的财务管理能力要求甚高,即所谓“举资负授诸掌计者,坐受成”。此外,工于心计和节俭自律也是徽商选择经理人的标准之一。 2,晋商、徽商均通过实践锻炼来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培养考核来选拔人才,但二者在选才范围上存在差异。晋商选人主要以同乡为主,条件近乎苛刻,没有通融的可能。李谓清《山西太谷银钱业之今昔》载:晋商选拔人才,“年龄必须十五以上,二十以下,身高须满五尺,家世清白,五官端正,毫无残缺,语言辩给,举动灵敏。须仪态大方,习于礼貌,不惮远行者方为合格。”徽商选用人员大多来源于同族。一方面注重考核个人勤苦、谦和、忍耐、变通、俭朴、知义理方面的素质,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家族的利益,《茗州吴氏家典》载:“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族众或提携之,或从其他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勿使游手好闲,致生祸患。” 3,徽商繁盛于明清,晋商繁盛于清代中期。 4,在经营理念上:晋商重钱不重官,“学而优则商”,从小就教育孩子怎样赚钱;徽商重官不重钱,赚钱为做官,从小就教导孩子为官,把成功希望寄托于官场上。 5,在经营内容上:晋商以票号为主,兼营北方所需的粮、棉、盐、茶叶等。徽商崇尚文化,亦儒亦商,培育“贾而好儒”的品格,主要以钱庄为主,经营盐、茶、木,或以丝绸、粮食谋取大利。 6,在地域上:晋商的主要经营范围是通过走西口,向晋北、内蒙及以北等地发展;徽商主要在两淮、江浙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顺运河或海路北上至京津地区。 7,在经营方法上:晋商以小胜大,往往是从小商小贩作起,精打细算,资本逐步积累,稳定发展,且各成体系;徽商则以观察入手,投机取巧,互相联合,形成商帮。
⑺ 要论文形式的,古代晋商与现代晋商的区别和联系。
自古以来,会馆就是联络乡谊、聚会议事、沟通信息、维护同乡同行利益的处所。而山西会馆则是晋商的中心社团,是晋商的“叙语之地,正可坐论一堂,以谋商业之公益”。
但不知你是否留意过,晋商不仅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修建有华美的宅院,同时在全国各地也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建筑。山西的晋商大院,大都是它们的主人在明代及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外经商发迹后开始修建的,有的修建期甚至经历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漫长岁月。同样,晋商在全国各地留下的富丽堂皇的建筑,也是随着晋商的发展而修建起来的。山西商人的生意在外面兴盛了多少年,那些建筑也修建了多少年。
一个山西籍的年轻摄影人,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历尽艰险,走遍大江南北,凭着一个执著的梦想,用他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晋商在全国各地修建的会馆。通过他的镜头,我们看见了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晋商会馆,山西商人到底在全国建立了多少会馆?过去没有现在更难以有确切的统计。可以说,凡是商贸繁华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凡是山西商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山西会馆。
商人的锱铢必较本是善于经营的表现,厚道和忠诚更是经商的一种美德,又有什么不好呢?还有,如果把他们的“学而优则商”归之为目光短浅的话,那么,也只有“学而优则仕”才是惟一正确的了?至于有人说晋商“在文化上不曾有过多少建树”,更是站不住脚的。在这里且不说其它方面,仅从会馆来说,晋商在全国各地建立的上百座或更多的精雕细琢的会馆、戏楼,无论从数量和品位上看,难道不是一笔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拥资巨万的山西人凭藉着丰厚的资财,不仅将各地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山西,在自己的故里穷极土木,构筑起一座座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同时,也把山西的优秀文化向外传送,在不断的认同和相互适应中,给多年经商的异乡,留下了上百座雕梁画栋的会馆,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会馆建筑文化。
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谈到苏州的“中国戏曲博物馆”时写道:“尤其是那个精妙绝伦的戏台和演出场所,连贝聿铭这样的国际建筑大师都视为奇迹,但整个博物馆的原址却是‘全晋会馆’,即山西人到苏州来做生意时的一个聚会场所。说起来苏州也算富庶繁华的了,没想到山西人轻轻松松来盖了一个会馆就把风光占尽。”
面对着数百张照片,通过摄影师的镜头,我们仿佛看到了晋商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也读到了他们的无奈与凄凉。历经百年沧桑而依然巍然屹立的会馆,尽管残破、尽管落寞,却依然散发着一种魅力,让人情不自禁地追寻、向往。季风
⑻ 晋商与微商的区别
晋商大概相当现在开银行放贷款搞房地产贩盐,乔家大院那个就是。
徽商相当是现在开超市的!
⑼ 当年晋商和徽商的差别
主要区别是:晋商主要是农民转化的,即主要是农民;而徽商主要是读书人,即知识分子,最终知识分子与官府结合,形成官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