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微信朋友圈悦广告
Ⅰ 微信朋友圈广告,那个宝马中国的广告打开广告页面是怎么做的
你好,我在一家见过,搜有图就能制作
Ⅱ 微信朋友圈首轮百万级广告“出街” 宝马和vivo广告怎么推送的
“微信朋友圈广告仍处于内测阶段,众多外部已然出现的所谓投放规则,标准等均属猜测。
Ⅲ 微信广告真的来了,为什么你的朋友圈没有刷到宝马
呵呵,可能是年龄过小。或者不是本地人。
Ⅳ 微信朋友圈里为什么刷不出来宝马的广告
为什么你刷不到宝马的广告,可能有以下原因:
·你用的是Android手机
目 测朋友圈所有刷到宝马广告并“弹冠相庆”的都是iPhone用户,Android用户不管你用的是高贵冷艳的三星Galaxy,还是发烧到底的小米 Note,甚至拿到了明天才会发布,号称价格3999的MotoX+1也不行。宝马可是首批加入苹果CarPlay的汽车厂商,真爱粉怎么可能用 Android。
·你太穷
微信上你从来没发过红包,或者发的红包最多也就100出头,微信转账从来都是用来支付水电费,没钱买理财通。你添加到微信卡包中的团购券人均消费太低,滴滴打车的路线都是从中关村到天通苑,从天通苑再到中关村,一眼就被识破是IT屌。
·你的朋友太穷
有钱人都是上进的,即使你有购买宝马的意愿和能力。但是如果你的朋友都不配被推送宝马广告,那你就会被算法当做一个奇异值给平滑掉了。
·你从来没有使用过QQ音乐的车载互联功能
去年的QQ音乐4.0版本开始支持了“车载互联”功能,宝马和福特两个品牌旗下的近30种车型首批支持该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蓝牙将iPhone和车载音箱进行连接。
·你没有订阅汽车相关的微信公众号
一个汽车媒体的微信公众号的没有关注过,一个车后保养O2O的服务号都没有订阅。
·你还没摇到号
微信怎么知道我没摇到号?微信在“钱包”功能下推出“城市服务”入口,与广州市卫生局、公安局、民政局、交警队等政务机构系统连通,接入医疗、交通、公安户政、出入境等16项民生公共服务。
·你在QQ空间预约过红米手机
·你在微信上玩儿游戏从来不充值
但是,腾讯新闻发言人张军表示,“微信朋友圈广告仍处于内测阶段,所谓投放规则、费用标准等均属猜测。”
除此之外,网上还流传两种说法:
说法一:
据说,微信朋友圈广告推送是基于大数据分析,通过分析用户朋友圈语言特性,以及朋友圈图片内容,涉及到了自然语义理解,以及图像识别这些人工智能技术,所以名字上是推广告服务,实际上是对腾讯内部秘密研发已久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验。那么答案来了,腾讯人工智能对你的识别分类如下:年收入100万以上,消费能力强,收到的是宝马广告;买不起iPhone6但买得起小米的,收到的是vivo的广告;连小米,甚至红米都买不起的,收到的是可口可乐的广告;而那些喜欢在朋友圈吹水,特别闲的,但没有收到朋友圈广告的,微信是在告诉你,没钱就好好干活,别刷手机了。请对号入座。
Ⅳ 一个“悦”字刷爆朋友圈,宝马任性的1000万值不值
你收到的是宝马、可口可乐、还是vivo?”
猜测声刚刚淡去,昨天晚上10点左右,微信朋友圈第一批广告即悄然亮相。尽管如张小龙所说,微信朋友圈广告会被尽可能的包装成“普通消息”,以避免对用户的打扰,但当宝马、可口可乐和vivo分别基于大数据筛选,出现在不同手机端时,全球4亿活跃用户还是瞬间将它们精准识别,并由此引发一场圈内圈外的短暂狂欢。
根据微信方面此前透露的消息,目前只有大约50个品牌广告主被挑选可以投放朋友圈广告,且预算要在1000万以上。那么,对于车云菌来说,我们当然需要关注一下,宝马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汽车品牌,他们的钱花的值不值?
微信广告,宝马丰田本田降价
论形态:宝马广告设计占优
作为首批微信朋友圈广告的客户,宝马、可口可乐、vivo三个品牌于昨晚10点左右,基于微信的大数据分析,以信息流形式分别呈现在全球4亿活跃用户的朋友圈中。
三条广告的形式与平常能够看到的朋友圈原创形式相似,由文字、图片信息共同构成,只是附加了“推广”标识,以及“查看详情”的H5链接。在广告下,用户可以点赞或者评论,看到朋友们给出的评论,形成互动。相比此前社交媒体上的广告形态来说,朋友圈广告更加原生化、社交化,已然跳出了此前单项传播的瓶颈,走向互动。
从具体形态来看,宝马采用“越是期待已久,悦是如期而至”12个字符外加6张图片的整体设计,6张图片白底黑字,以拼图的形式展现出一个“悦”字。Vivo同样采用6张图片加文字的形式,6张图片各自独立,以音乐为主题;可口可乐则仅采用4张图片加“团员年味,就要可口可乐”的形式,4张图片也是拼图形态,和宝马类似,走的是大巧无工的路线。
在车云菌看来,单从设计来说,宝马的广告设计在图片使用及文字搭配上在三条广告中最为简洁也最为具有视觉冲击力。vivo的文字稍多,不易形成传播,图片搭配较为普通,设计感不足;可口可乐的文字走的极简单范儿,不过图片虽然以拼图为基调,但设计感明显劣于宝马的“悦”字。
从内容层面说,可口可乐的H5页面是该品牌专属的微信表情,vivo的H5页面是一张由星空素材勾勒出的迈克杰克逊肖像,宝马广告中的H5链接,在颇具未来感的用户体验中,3系、5系、X1、X5、M3、甚至i8等产品的信息得以展现,广告体验并不突兀。
论效果:大数据支撑起的全民狂欢
从效果来看,宝马的第一条微信广告虽然是赤裸裸的硬性推广,但却不仅没有引来传统的用户体验反感,反而如姑娘出浴,颇为引人欢喜,以至于在投放后的两个小时,活生生将朋友圈演化成一场关于宝马广告的狂欢。
有意思的是,一个可以说是广告界从未有过的现象出现:收到广告的小伙伴一方面自己努力刷着存在感,一方面安慰没有收到广告的小伙伴不要灰心。
微信朋友圈中流传的一段文字显示:据说朋友圈广告推送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年收入 100 万以上收到的是宝马广告;买不起 iPhone 6 但买得起小米的,收到的是vivo的广告;连小米,甚至红米都买不起的,收到的是可口可乐的广告;而那些喜欢在朋友圈吹水,特别闲的,但没有收到朋友圈广告的,微信是在告诉你,没钱就好好干活,别刷手机了。
尽管大数据不尽完善,有只买得起可乐的“活闹鬼”收到了宝马广告,也有买得起宾利的“潜水户”收到了vivo。但不可否认的是,借助微信朋友圈这个大平台,当大数据这个概念层面的东西被第一次如此具象的展现出来时,用户一时间爆发的疯狂可以被理解。
于是,朋友圈被宝马广告刷屏,收到可口可乐和vivo广告的用户失声,相比另外两个品牌,在微信朋友圈的第一轮广告投放中,宝马顺利成章的占据了压倒性传播优势。
根据一位资深科技圈媒体人通过调查后发现:收到宝马广告的,基本都是iPhone用户;收到Vivo广告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年轻人的Android手机用户;收到可口可乐广告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年龄偏大的Android用户;那些没有收到广告的,一部分是海外用户,一部分是Pad用户,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微信没有更新。
在车云菌看来,在此轮广告投放中,大数据准确度对于宝马挖掘潜客来说已不那么重要,在收到广告的“高帅富”和“白富美”忙着炫富的同时,营销的效果已然达到。
另外,微信带给宝马首条广告的效果还在于高互动性。有人说,在广告下点赞或留言的用户,是同一层级的朋友,广告俨然承担了链接好友之间互动的作用。也有人笑言,这是宝马给同一Level的朋友提供了一个硕大聊天平台。
论数据:是1000万还是500万?值么?
据微信方面此前透露,朋友圈广告采取展示收费方式。由于要求严苛,只有大约50个品牌广告主被挑选可以投放广告,且预算要在1000万以上,一般企业目前还无法获得投放广告的通道。
不少业内人士分析称,从第一批三个品牌的投放来看,如果根据CPM(千人成本)计算,金额差不多在500万元,微信之前所说的1000万预算或许偏高。目前,对于金额这部分信息,微信和三家企业都没有给出进一步信息。
宝马丰田本田降价,vivo
在车云菌看来,不论是1000万或500万,对于宝马的此次广告投放来说都是划算的。要知道,腾讯内部对微信朋友圈广告业务的评估为年收入100亿元,已然赶超游戏业务。2014年全年腾讯的广告收入为56.95亿,2014年前三季度也仅56.81亿元。也就是说,微信朋友圈广告一旦做起来,马上就会超过腾讯全年所有广告业务的总收入。
当然,从实际广告传播与潜客挖掘角度看,宝马的钱花的显然也是不亏的。去年6月发布的《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显示,微信目前覆盖超过4亿活跃用户,拥有7000多个流量主。微信用户收入结构中占比最高的是月收入4000-5000元的中产阶层,占比30%以上。相比之下,微博用户整体上呈现学历低、年龄低、收入低的特征,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则占91.05%,其中,无收入群体占比25.6%。
车云小结:
毫无疑问,2015年1月15日是值得载入中国广告史的一天,微信自4.0版本推出朋友圈至今,不到三年的时间,正式以原生广告的形态开启商业化,形式之新,反向之强,超出预期。
不过,任何广告形态都没有长久的保鲜期。对于宝马的微信朋友圈首例广告而言,且不说是否达到预计的传播效果,就凭占领了现在爆炸力极强,未来规模庞大的微信朋友圈广告的“第一次”,也就足够供品牌本身和历史回忆了,至于1000万还是500万?值不值这个钱,不言自明了吧。
Ⅵ 如果在微信朋友圈里获得宝马的广告
微信朋友圈诈骗多
还是不要相信,记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Ⅶ 微信朋友圈推送的广告哪些人可以看到
比如你发了一个出去,对方是你好友,而且看了朋友圈才会看的到
Ⅷ 谁看过前几天微信朋友圈推送的奔驰广告
如果是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广告的话,看你朋友圈的质量以及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如果是投放到别人的朋友圈,那就看那人朋友圈的质量和个人魅力了。
Ⅸ 昨天宝马中国的微信推广广告在朋友圈怎么看不到了
找我哦 昨天宝马中国
Ⅹ 微信朋友圈宝马广告是哪里做的(微场景广告)
微客场景可以做出类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