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弊大于利
⑴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朋友圈的利与弊
网络语言对汉语的影响和前景分析
前言
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在网络媒体雨后春笋般崛起的这几年中,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也不再局限于经济、技术等领域。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因网络而急剧变化,网络语言就是网络媒体广泛运用下所产生的新事物和新文化。
如果你是网民(网民一词也是应网络而生的),对于网络语言或许耳熟能详,但对于初上网的新手来说,对于普通“受众”而言,阅读、理解和使用这些生吞活剥的网络信息,确实令人费解。网络语言正在“异化”中国语言文字,对现行语文教学和研究提出了挑战。本文试图对笔者所认识的网络语言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探讨。
网络语言的定义
网络把世界缩小到显示器那么大,芸芸众生集合在十几英寸的小天地里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想要在这个地方推行某种“正统”表达方式是困难的,网络的自由空间注定了它的语言表达将无拘无束。
“如果青蛙只有一人嘲笑,恐龙的样子没人知道,如果面对孤独只有烟酒相伴,惟有齐参与,共分享,才能超越12亿倍的爽,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网恋,网聚狼的力量。”这是最近在网上颇为流行的网络搞笑篇。但是如果你不了解其中的一些“网络词语”的含义,你恐怕并不觉得上面这句话有什么可笑之处。因为在聊天室、BBS、ICQ上,大家把“青蛙”比作长得很丑的男人,把“恐龙”比作很丑的女人,而把“狼”比作在网上的坏人。
诸如此类,在网络上产生且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就是网络用语。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但是在网络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
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防火墙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信息高速公路等。第三类是网民在聊天或是bbs上的常用词语,也就是“口头语”:美眉、大虾、斑竹、菜鸟等。其中第三类网络新词语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也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这些由敲起键盘来劈里啪啦的网上高手们,用他们灵活的脑子制造出来的一连串有别于正常含义的新奇词语,着实上不熟悉网络的人匪夷所思。然而,这些新词语却是众多网民们所熟悉和喜爱的。这一层次定义的网络语言不能简单地等同与技术层面的“因特网用语”或“网络术语”。
⑵ 微信有什么优缺点
一、优点
1、实时对讲机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聊天室和一群人语音对讲,但与在群里发语音不同的是,这个聊天室的消息几乎是实时的,并且不会留下任何记录,在手机屏幕关闭的情况下也仍可进行实时聊天。
2、自动识别功能:2018年03月,微信直接推出“高速e行”!只要你把你的车与微信账户绑定,再开通免密支付。如果不放心,还可以单独预存通行费。下高速时,自动识别车牌,自动从你的微信账户中扣款,并发送扣费短信。实现先通行后扣费。
3、谣言拦截系统:2014年8月7日,微信已为抵制谣言建立了技术拦截、举报人工处理、辟谣工具这三大系统。在相关信息被权威机构判定不实,或者接到用户举报并核实举报内容属实后,微信会积极提供协助阻断信息的进一步传播。
二、缺点
1、一个微信号只能绑定一个实名信息,绑定后实名信息不能更改,解卡不删除实名绑定关系。
1、同一身份证件号码只能注册最多10个(包含10个)微信支付;
3、一张银行卡(含信用卡)最多可绑定3个微信号;
4、一个微信号最多可绑定10张银行卡(含信用卡);
5、一个微信帐号中的支付密码只能设置一个。
(2)微信朋友圈弊大于利扩展阅读:
微信(WeChat):
1、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
2、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3、2016年2月15日, 腾讯客服发布公告称,自今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对转账功能停止收取手续费。同日起,对提现功能开始收取手续费。具体收费方案为,每位用户(以身份证维度)终身享受1000元免费提现额度,超出部分按银行费率收取手续费,目前费率均为0.1%,每笔最少收0.1元。
⑶ 让大家了解微信的利与弊的意义
微信的利与弊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在虚拟的网络上建立一个新的国度,这个国度的人口排名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现在,用户把越来越多地生活内容搬到了这个国度里,最早的就是单纯聊天,是那种看不到脸,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一条狗的陌生社交;接着是熟人社交,90后们喜欢非主流的照片,80后则每天给其刚出生的婴儿拍照留念,然后,他们一起把这些照片上传到QQ空间,等着朋友们点赞和评论;而移动互联网爆发之后,琳琅满目的APP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开始在虚拟网络里进行更具体的活动:工作、购物、学习、就医、抢火车票…好像,除了生孩子那点事儿之外,现代人都能在网上完成了。
微信,作为一款优秀的国民App,成为这个虚拟国度里最耀眼的明星。
事实上,自诞生之日起,它就受到了业界严肃的表扬,赞誉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以至于腾讯不断给微信加料,例如红包、扫码、微商等等,更让人感觉牛逼的是,微信每推出一项服务就能在理论上颠覆一项传统业务,但显然,这些说法有点过,最起码是揠苗助长了:在主流的语音交流中,我们第一反应依旧是传统的电话业务;微信红包一个春节赚了1亿用户,但没能颠覆支付宝,在微信红包最火的几天内,他们的交易人数大概是800万,而支付宝的交易达到1亿笔,至于,微商就更摆不到台面上来讲,我再也不能忍受那些若有若无的面膜了!
如果非要给微信找点颠覆性的成果,恐怕只能是社交内战了。因朋友圈的风靡,腾讯干脆解散微博团队,连自家的QQ空间也受到了冲击,但这点成果远不能满足腾讯的野心,毕竟,微信这个流量入口实在是一把巨大的好牌。但要真正把这些流量变成QQ币,微信首先需要考虑赎罪,让其成为一种更健康、正直、完美国民应用。
中国人智商与朋友圈无关
前不久,一篇题目为《微信朋友圈拉低中国人整体智商》的分析评论风靡网络,大致意思就是朋友圈建立了熟人之间的强联系,与微博的广场环境相比,朋友圈更像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一旦有谣言入侵将会迅速传播,而且被粉碎的几率也大大降低,因用户在微信上的投入时间越来越多,正经看书、上网、搞研究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致大家的智商都会下降。
笔者认为,微信影响中国人智商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中有90%的担心属于“杞人忧天”。众所周知,现在朋友圈里最流行的内容主要是生活常识、养生知识和心灵鸡汤,这些内容因缺乏专业性的审核机制,难免有夸大、虚假的成分存在,甚至有一些伪论点,但充其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还不至于影响智商这么深层次的东西。比如,生活常识上的不准确,消费者只需要做些简单尝试就能验证,基本不会出现大的纰漏;心灵鸡汤这种东西已经在中国存在了20多年,他成全了一些成功学大师,但信徒们却永远走在通向成功的路上,这和智商没有关系,只能是让用户做了一个美好的梦,在不知不觉间竟与中国大的社会环境不谋而合,只是在梦醒之后会有种莫名的失落感。
养生知识比较容易发生意外,弄不好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忠实粉丝的健康,而这也是亟待整顿的内容,笔者建议朋友圈可效仿网络的做法,像医学、法律这样的文章需要有专业机构的认证才能发布,从而避免庸医给公众造成困扰。当然,即便朋友圈里有些医学、养生知识,但笔者就不相信,有人得了艾滋病或者突发脑血栓不去医院,而是跑到朋友圈求助?或许,我们在平静的日子里太高估微信的魅力,也太低估传统专业机构的能力了。
微商:微伤朋友,重伤感情
其实,朋友圈的一些养生知识和心灵鸡汤能对用户行为产生1%的影响就已经非常难得了,它们只是业余生活中的娱乐式谈资。因不涉及利益问题,所以,也不该承受实质性的罪名。但最近兴起的“微商”却有本质的不同,它要是搞虚假信息,伤点感情倒不算什么,关键是会伤害到钱。
2014年可以说是“微商”的元年,但却因种种原因,还没有走入正轨,最起码,暴力刷屏走的不是正道儿,他们构建了分销体系,重推销,轻卖货,有些过分的家伙甚至连商品都没有,无异于微信里的传销窝点。霸屏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微信用户体验,而且因品牌缺失,商品质量低劣,微商仅用半年的时间就透支完了商业信用和社交资源。事实上,面对琳琅满目的推销广告,我们再也没有耐心读完,严重者直接屏蔽。而当普通用户声讨这种行为时,他们却搬出首富马云,相信自己只要坚持刷下去一定会成功…
微信作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理应有资本去和手机淘宝去掰一掰手腕,但淘宝早年也是从最基本的商业信誉开始的,这几乎是任何商业体系的核心,无奸不商只是最低层次的竞争罢了。而且,微信之于淘宝具有更强大的社交属性,而且朋友圈里建立的都是强关系,笔者倒是建议,与其迷途不知悔改,倒不如好好利用自己的强大的社交能力,腾讯完全可以守住商家入口,提高商品准入门槛以确保商品质量,而“微商”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的消费体验分享给熟人,也就是说,他们只负责社交分享,不负责直接发货,这种方式本质上是取消了商品价格分级模式,由粉丝直接把商家的货物推荐给熟人。在这种体系里,基础商家、推广粉丝以及货物渠道都应该受严格的资质管控,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建制一种“可信赖”的商业关系,利润则全部来自于商品的质量和属性。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把“微商”的灵魂洗涤干净,也让朋友圈恢复健康。真是不希望,一个好东西愣生生地让金钱和欲望掐住了脖子。
科技成瘾,2015抛弃电子设备
朋友圈信息泛滥,或者说假信息泛滥;微商假货泛滥,或者连假货都没有,这些罪名都不应该归罪于微信本身,统统来自人性的劣根,微信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充当了“下水道”的角色。但作为一款优质的社交app,微信带来了焦虑情绪、加剧了人际间地冷漠,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互联网上,每个小时都有大量的聚会照片,微信的忠实粉丝已经把聚会浓缩成一条朋友圈了,好像吃饭要是不拍张照片就跟白吃了一样,而在桌子上,又多少人能不玩手机专心吃菜呢?
由这些软件搭建起的新型社交关系,正在取代由血缘、地域、工作建立的联系,我们在惊叹于社交软件魅力的同时,也不禁暗自担心:这种关系可靠吗?或者说沉溺于此,真的健康吗?
科技成瘾人士拥有至少10款以上的App, 而微信也只是其中一款,但毫无疑问,这个小绿人辐射范围最广,简直老少皆宜,贫富通吃。微信先是占有了人类的碎片时间,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肢解了我们的大块时间,我们每天要刷20次以上的朋友圈,倘若5分钟/次,相当于100分钟,但这些时间都不容易被察觉,却白白溜走了。这种零碎时间的消耗,比起微商骗钱、朋友圈骗色来说更加可怕,前两种好比军队攻城,哪怕屠城3天之后也会撤离,但微信之于时间的消耗就像是细菌繁殖、病毒传播、蜘蛛结网,是一个经年累月的过程,而当你意识到危险的时候,已经无法反抗…
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全球有53%的社交软件用户承认,闲暇时光里第一选择往往就是刷新朋友状态,如果两天之内没有登录就会紧张、焦虑,堪比当众演讲或者结婚的前夜。专家把这种症状称之为科技成瘾,现在这样的患者占美国人口的1/8。或许,我们不用太质疑这项研究的真实性,单就自己感受对社交软件依赖程度就大致能够得出同样的结论,也正是意识到这种潜在的危害,一些美国志愿者发起了“新德勒运动”旨在帮助人们戒掉“科技瘾”,回归到简单的生活中,同时,专家也预测2015年将成为“反科技”的一年,人们为了自身的健康会尝试着丢掉消费电子产品、社交网站以及其他科技产品。显然,这不足以左右科技的进程,
⑷ 朋友圈的好处和坏处
有了微信,好处坏处都是大大的多。
好处是,微信圈里内容多得数不胜数,自然,这样一来,浏览量猛增,视野也拓宽了不少,还经常把好的内容传到朋友的手机里。有什么好的东西自然第一个想和她分享。可是,这样一来,坏处也显而易见,就是,被微信套牢了,家里的人对此很有意见,说气话了,还威逼利诱恐吓,说要把家里的wifi关掉,看再拿着手机看个不停。后来有了定时发布以后,就可以很自由的安排,提前安排了就不再日日用电脑了。
除了浏览信息量的增大,好处自然还有,一下子就想到了关于信念力的好多事例,都是在微信圈里看到的,于是凭着记忆自然而然的就举例了进去。自然,加上自己的思考和身边的事情,一篇作文油然生成。只是这样的坏处是,手机放在一边,总是一个太大的诱惑,总想伸手拿过手机打开微信圈。这两天在修炼自己,最好是确定在某个时间段,其他时间段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如此一来,又有能力掌控自己,不然就会被微信圈着走了。
从微信内容一开始出来,就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每次进入微信圈浏览内容,立马,什么人发什么内容,什么人什么层次,一下子就非常的分明了。还好,有设置朋友圈权限的功能。所以,微信的出现,自然将朋友的类型给微妙的分层了出来。这是好处,坏处是,身边的朋友都是镜子,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自然就是什么样的人。这样一来,也顿时明白了自己的缺陷在哪儿了,也明白自己的层次是什么样的了。
不过,好坏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各人的观点不同。反正,坏的可以变成好的,好的也可以变成坏的,全在于如何把握分寸,也很明显的考验着每个人对于世事的平衡能力。
⑸ 微信有哪些利与弊
微信及时,方便,但是微信上的内容,只能微微相信!望采纳
⑹ 朋友圈利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络交流平台成了大众阅读,交流信息的宠儿,从最早的QQ,到后来居上的微博,再到现在的微信朋友圈,使用越来越便捷,也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相关。但我却想问一句:朋友圈的盛行,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朋友圈能为我们带来便利吗?的确,小小的朋友圈将我们与身边的家人,朋友相连。让我们可以随时看到别人的动态,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像在身边一样熟悉。用来关注不在身边的朋友家人再好不过,轻松拉近了距离。但是,朋友圈是不是没有害处呢?
朋友圈在带来方便的同时是否也存在着危害呢?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朋友圈也是一样。朋友圈的使用十分便捷,但也正是这种便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不明,是没有根据的谣言,而朋友圈却无形中加快了这些流言传播的速度,我们很多时候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无益的。例如:什么水果不能吃,吃了会引起某某疾病的传言。可如果真的深究或询问医生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类信息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并无任何科学依据。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有“人在朋友圈,身不由己”的感觉。例如:朋友圈广告满天飞,小小的朋友圈总被广告“霸屏”,有不少人将朋友圈作为投放广告的阵地,将原本用来联络感情的地方硬生生变成了“推销宝地”……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令人烦不胜烦。
朋友圈除了这些客观因素造成的弊端,还有其他危害吗?当然,除了朋友圈的客观因素造成的信息混杂等危害,还有我们自身造成的危害。朋友圈实在太有趣了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拿起手机,点开朋友圈,然后在也没能放下”的情况,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对新鲜事物有极大兴趣的青年人,他们对于新鲜,有趣的事物有着莫大的兴趣,而朋友圈恰恰拥有这样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很多人在工作,学习时,情不自禁的拿起了手机,去很久都没能放下,最后实在没什么东西可看了,依依不舍退出时,才发现自己原本做好的规划还一点都没有动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导致我们的效率直线下降。
还有一些人因为朋友圈变的“社交无能”了,很多在朋友圈里极为熟稔的朋友,在现实生活中见了面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总而言之,朋友圈虽然带来了便捷的交流方式,但随之衍生而来的弊端也不少,我们应正确选择,合理运用朋友圈,真正发挥朋友圈的作用,让朋友圈为我们服务。
⑺ 微信公众号开启评论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 只有利而不弊,因为你可以筛选是否选精选留言,你只是开发评论入口,是否放出来是你决定好的,弊端的话就是你看到不好的不开心吧,我觉得也就是
⑻ 朋友圈的好处与坏处作文400
有了微信,好处坏处都是大大的多。
好处是,微信圈里内容多得数不胜数,自然,这样一来,浏览量猛增,视野也拓宽了不少,还经常把好的内容传到朋友的手机里。有什么好的东西自然第一个想和她分享。可是,这样一来,坏处也显而易见,就是,被微信套牢了,家里的人对此很有意见,说气话了,还威逼利诱恐吓,说要把家里的wifi关掉,看再拿着手机看个不停。后来有了定时发布以后,就可以很自由的安排,提前安排了就不再日日用电脑了。
除了浏览信息量的增大,好处自然还有,一下子就想到了关于信念力的好多事例,都是在微信圈里看到的,于是凭着记忆自然而然的就举例了进去。自然,加上自己的思考和身边的事情,一篇作文油然生成。只是这样的坏处是,手机放在一边,总是一个太大的诱惑,总想伸手拿过手机打开微信圈。这两天在修炼自己,最好是确定在某个时间段,其他时间段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如此一来,又有能力掌控自己,不然就会被微信圈着走了。
从微信内容一开始出来,就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每次进入微信圈浏览内容,立马,什么人发什么内容,什么人什么层次,一下子就非常的分明了。还好,有设置朋友圈权限的功能。所以,微信的出现,自然将朋友的类型给微妙的分层了出来。这是好处,坏处是,身边的朋友都是镜子,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自然就是什么样的人。这样一来,也顿时明白了自己的缺陷在哪儿了,也明白自己的层次是什么样的了。
不过,好坏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各人的观点不同。反正,坏的可以变成好的,好的也可以变成坏的,全在于如何把握分寸,也很明显的考验着每个人对于世事的平衡能力
⑼ 微信朋友圈的利与弊讨论组
现如今,不敢说微信电商做得有多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至少有一个做代购的朋友。
网上有个段子: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与人交际,多认识一个朋友,做代购时就多一个客户。这足以描绘现在做朋友圈代购的狂热。朋友圈的代购热有以下几点主要原因:一、香港对北上广许多城市以及广东省全省的开放。这让更多的人去香港购物,更有一年多次的小伙伴几乎每周去一次香港,有去买客户订好的货物的,也有买东西回来再卖的。二、它的成本很低,只需要拍几张照片,写一段漂亮的宣传语,再找一些客户发表一下反馈,可以说基本上不用一分钱。三、工作时间灵活、不固定。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学生族,只要你有这个意愿,你都可以在朋友圈做代购。只需要微信上跟客户确认商品和价格,在闲暇的时候去香港或者找外国的朋友购买商品,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赚钱。
⑽ 微信的好处与坏处
问题非主观且符合精选,因为每一个软件都有好坏之分。客观上来讲微信看个人看来主要有以下坏处:微信的朋友圈不能看到非好友评论朋友圈,这一点不好。微信现在已经变成微商朋友们的宣传软件,每天要浏览大量的广告。微信里面有很多亲人或者领导,有时候不能发一些不好的朋友圈,这样形象不好。
相反微信则有更多的好处,简单介绍几种:可以免费发送信息,通过无线网来发信息。 可以任意加好友,也可以先把自己通讯录中想要联系的人加为自己的微信好友,这样发信息很方便。
(10)微信朋友圈弊大于利扩展阅读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由张小龙所带领的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打造。
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