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常见谣言类型及举例
1. 网络谣言的典型案例
1、柑橘蛆虫事件。
2、”地震”传言令山西数百万受惊民众。
3、“爆炸谣言”导致江苏盐城群众大逃亡和部分民众遇难。
2. 怎样快速判定微信朋友圈的谣言
来源:!!知道日报!!
(本文从《知道日报》中复制而来,这应该不算侵权吧。。)
真的有理有据的驳斥谣言是一件比写论文还要烦人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查证资料才可以。即便对于准专业人士这也是很麻烦的事情,更不要说普通读者了。不过如果把目标放在“快速对某篇文章下一个粗糙定论,判定他90%甚至99%的可能是否是谣言”,那还是有捷径可循的。今天总结的捷径有这么几条:
1.看微信公众号名字,准确率90%
打开微信文章,标题下面出现的就是发布者的名称,这是重要的第一关。媒体是一个专业度细分程度很高的行业,比如一个科学亲子的公众号,讨论一下儿童该不该吹空调是可以的,但是跑去讨论股市大盘就胡扯了。同样的,如果一个叫做什么“XX地产”,“XX通讯”,“XX硅藻泥”的公众号,发一篇《这些孩子最喜欢的食物都有毒》的文章,90%的可能是谣言。因为这些公众号是没有专业知识给出这样的建议的,你凭什么信一个地铁口贴膜的人给你的营养学建议呢。
怎样快速判定微信朋友圈的谣言?
2.看文章语气,准确率95%
区别专业建议和谣言的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看排版和语气。如果一篇文章是出自专业人士的手笔,语气会带着习以为常的平淡感。就跟医生看病一样,哪怕是绝症也不会大惊小怪。所以如果一篇文章里面充斥着各种叹号、语气词、形容词,感觉跟刚丢了手机一样愤怒,那写这篇文章的人八成不了解自己说的这个问题。
3.看排版,准确率80%
文章的排版是和语气类似的另外一个标准,专业人士的文章也不会有各种新奇特的排版修饰。对于专业型作者来说,加粗和下划线,再用点底色就不错了,不会用更多的修饰来弱化自己的专业形象。这是大学写论文落下的毛病,部分人是改不掉的。一篇花里胡哨的文章,发布者的专业性就是非常值得存疑的。
还有一个简单的窍门是看字体大小:文章字号很大的话,谣言可能性就很高。和各种电话骗局一样,微信谣言的主要目标读者也是老年人群。因此发谣言贴的营销号们有时候会很贴心的把字体放的很大,来方便老年人阅读。
4.看证据和专家,准确率90%
当然最差劲的谣言贴是根本没有证据的,它只会告诉你XXXX是剧毒,XXXX吃了就死人这样。这种谣言贴会占据谣言总量的一大半。如果你看到一个只说有毒连有毒物质名称都说不出的,这就是最懒的谣言类型。稍微不那么懒的谣言则会和科普贴、新闻一样,会有各种专家和研究报告作为证据来取信于人。如果你发现文章背后标上各种参考文献Reference,这样的文章的作者八成上就是一个被教授洗脑的学院派,文章可信度就会高很多。
但这样的文章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新闻稿则会引用一些国内专家或者高级媒体的话,这时候要看引用的来源和头衔。如果是中科院院士就加1分,如果是XX省XX市XX县卫生防疫站站长,就算了。而引用媒体则不是一种有效证据,出品过《走近科学》某些媒体的科学权威度也就比菜市场大妈好些。
另外一种专家是“洋大人”,这个时候要看一下句子语法结构,不错的证据是这些的:“某年某国某大学的某某博士在某期刊某月号上发表了这样的论文”,这就跟参考文献的级别差不多了,上文中少一个某,就弱化一点可信度。如果只是说“法国科学家发现”,这就跟废话一样。
如果证据是微博大V们话,这样的文章也需要打问号。这种转了几手的证据可信度不高。尤其是被引用的大V的主营业务是公知的话,可信度就更低了,毕竟公知只要反政府反社会就会跳出来。就像某个被麦当劳薯条含有毒物质氯化钠的钓鱼文章钓出来的前抑郁症患者一样。这样的人只管发声吓人,可根本不管去核实新闻。
5.看结论严重度,准确率95%
最后也最关键的一种方法是,牢记一点:所有吓唬你的文章,默认都是谣言。结论越是绝对、越吓人,越可能是谣言。这个世界上很难突然从石头里面跳出来一条爆炸性的吓人新闻,即便有,这条新闻你第一次看到是在微信上的可能性更低。
看过美剧Newsroom的人会记得:一个负责的新闻媒体都必须假设所有爆炸性新闻是虚假的。这是因为人都会下意识的支持自己的第一印象,如果你先默认一件事情是真实的,那么以后挑错就很难了。面对微信上吓人文章,则也应该一律默认都是假的,用挑刺的眼光来看,看看能不能找出漏洞,这样大部分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文章是漏洞百出的。假如你先被吓住,那么再看文章内容,就会越看越像真的。
结论:
判断一条微信文章是不是谣言,其实并不难,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的结论让你很害怕,默认他就是谣言。然后去看发帖的微信号是谁;文章中结论是什么专家给的;文章的论证格式是否专业还是花里胡哨。这样可以排除你至少90%以上被谣言欺骗的可能性。
(作者:羊城网BBS网友“刘志超”,文章略有删改)
3. 朋友圈里哪些养生知识,是常见的谣言
你朋友圈里转的这些内容是谣言、不可信!
谣言一:大蒜油炸变红是地沟油
谈地沟油色变是一普遍的社会现象。之前热传了一个鉴别油是地沟油与否的方法:大蒜油炸变红是地沟油。这个方法吸引了诸多人的眼球,群众纷纷效法,发现大蒜在某些油中的确会变红,便对此深信不疑。
这个方法真的靠谱吗?答案是不!第一,此种鉴别方法的原理是大蒜遇黄曲霉素会变色,而在科研数据库里并没有大蒜遇黄曲霉素变色的说法,可信度很低。第二,黄曲霉素是地沟通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但地沟油中不一定会含有黄曲霉素,也可能是其他物质。第一点就可以直接把这个谣言推翻了,假如第一点成立,第二点也不成立。如此这般,这个谣言不攻自破了!
谣言二:虾和维生素C同吃会砷中毒
网络流传一名太晚女孩无缘无故七窍流血暴毙,有解释称:问题在于她在吃了大量的虾后,又服用了维生素C,虾中含有砷,在维生素C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砷中毒。人的正常膳食中,每餐都含有相当剂量的虾和维生素C,虾和维生素C同食可导致砷中毒?实在无法令人信服!然而就是有人对此诚惶诚恐。
首先,从虾所含有的砷来看,即使是吃进去后全部吸收,并与维生素C起反应,都不足以达到砒霜纯品的口服致死量,不可能引起急性砷中毒。其次,维生素C是一种强氧化剂,在酸性环境下比较稳定,胃中的消化主要是物理过程,食材中的砷和维生素C不太可能在胃中起反应。所以,安安心心地吃番茄炒大虾吧!
谣言三:榴莲不能和牛奶一起吃
又是一则流传的消息:中国游客吃榴莲后喝牛奶,致咖啡因中毒、血压飙升,引发心脏病猝死,而且据说泰国还有明确的规定,食用大量榴莲后,8个小时之内不能饮用奶类食品。事实果真如此?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榴莲和咖啡都不存在咖啡因这种物质,这个怎么都说不通吧?还有我们平时很爱的甜品:榴莲蛋糕、榴莲冰淇淋都是混合鲜奶、炼乳与榴莲制作而成的,不也是该吃吃该喝喝!
谣言四:蘑菇富集重金属不能吃
有一个“博士”称:蘑菇不能多吃,因为蘑菇富集重金属的能力特别强,几乎所有的重金属,都富集在蘑菇中,但人体却没有排出重金属的机制,时间长了,这些重金属就会在肾小管内聚集,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肾小管的坏死。
好像说的也很有道理?别被忽悠了!一些蘑菇能富集重金属是客观事实,而富集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土壤的污染程度,蘑菇的富集重金属是蘑菇对不良生长环境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重金属并不是蘑菇生长的必须养分,对蘑菇也没有促进作用,所以在种植中也不会有人为添加。综上,正常渠道采购的蘑菇可正常食用无需担心,但从膳食均衡的角度出发,还是建议每天控制一定的量食用。
谣言五:用微波炉加热食物会致癌
微波、辐射这样的词总能引起许多人的恐慌,关于微波炉传说也就往往得到格外关注。在这个闻癌色变的年代,“微波炉加热产生致癌物”更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中成为广泛接受的“信念”。
那么微波炉到底会不会致癌呢?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跟可见光本质上是同样的东西,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频率的不同。微波的频率比电波高,比红外线和可见光低,电波和可见光不会致癌,自然也就不难理解频率介于它们之间的微波也不会致癌。
4. 2017微信朋友圈当中常见的谣言种类,急用谢谢
谣言不能说,说多了就是传播谣言,传播谣言违法,请知悉
5. 微信朋友圈发哪些内容属于 传播恶性谣言等违法违规内容
微信里边最好别发那些无聊的东西,什么谁家小孩子丢了,哪里又发生大火灾了,还有哪个学校食物中毒了等等,不是你亲自看见的就不要发,这些我觉得都是违规的属于恶性传播的违规违法行为
6. 关于朋友圈谣言的例子
你网络下就知道了,我就给你列几个吧,
微信使用@符号会被人工监控
有人利用塑料制造假大米。
肉、蛋、奶是现代老年病的根源。
高考700分都上不了清华北大
7. 朋友圈里经常能够看到各种谣言,应该如何鉴别这些谣言
朋友圈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各种谣言,那么应该如何鉴别这些谣言呢,其实谣言都是很多相似之处的,可以从标题,内容,排版,发布的公众号来鉴别这些谣言。
微信的谣言泛滥,所以每个人都有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如果因为无知散播一些谣言是会受到法律的惩罚的。
8. 2020年朋友圈十大谣言有哪些
1、粮食短缺,赶紧屯米抢油
传言称:“受疫情影响,国内粮食短缺,要赶紧囤米抢油。”
真相:对此,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回应:“我国粮食产量和库存充足,市场上货足价稳,米面供给充裕,无需抢购囤积”。因此大家尽可放心。
2、大蒜水、白酒可以杀灭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期间,网上流传一则“偏方”:“吃大蒜、喝高度白酒可以消灭新冠病毒,效果胜过其他防疫用品。”
真相:目前没有任何特定食品能帮人抵抗新冠病毒。因此无论是大蒜还是白酒都杀不死新冠病毒。我们常说的酒精消毒指的并非饮用酒精饮品。喝到胃里的酒进入的是消化系统,而新冠病毒感染的是呼吸系统。
3、钟南山院士前往某地协助疫情防控工作
随着疫情进展,“钟南山院士落地成都”、“钟南山已抵新疆乌鲁木齐抗击疫情”、“钟南山前往欧洲指导他国抗疫”等消息在网上相继涌现。
真相:传闻所述的终南山院士行程皆是凭空捏造,每当出现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类似的不实传言就会同步更新。
4、全国各地摘口罩时间表出炉
真相:经查证,相关部门及媒体都没有“可以摘下口罩”的说法。
专家分析认为,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也即将进入流行季节,加上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性加大,聚集性活动增多,都将进一步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戴口罩仍是很重要的自我防护手段。
5、蚊蝇可以传播新冠病毒
有传闻称,蚊蝇可以通过叮咬人类或其他动物传播新冠病毒。
真相: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王丽萍表示,根据目前研究,蚊蝇不具备传播新冠病毒的生物学基础。目前全球也没有发现因为蚊蝇等媒介生物导致人感染新冠病毒的报道。新冠病毒主要还是通过飞沫传播,或是通过接触被感染者污染的物体后经眼睛、口腔或者鼻腔黏膜等传播、感染。
6、2020庚子年之灾
网传庚子年多灾多难,“地球引力场/磁场紊乱”、“地质/气候大灾难”等言论在各大平台频刷存在感。
真相:所谓“近期地球引力场、磁场发生紊乱”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根据我国在轨风云卫星对太阳总辐射量、太阳活动、地球磁场等的长期观测业务,目前未发现有任何异常。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也表示,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谣言所讲的问题跟南方的强降水和今年的灾害有关系。
7、香油滴在鼻孔,可以阻断一切流感和瘟疫传染
“每天出门前用棉签蘸点小磨香油,滴进两个鼻孔内,轻捏几下即可”,网传这种做法可以阻断一切流感和瘟疫的传播,被大量转发。
真相: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指出,流感和瘟疫由病毒侵染所致。鼻孔里涂香油既阻止不了病毒进入人体,也影响不了病毒复制增殖,因而对流感和瘟疫起不了任何防御作用。
8、出现流鼻涕和咳痰,不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今年夏季,不少微信群都在扩散这样的消息:“新冠肺炎的病征是干咳无鼻涕,所以出现咳痰、流涕症状的就不是新冠肺炎”。
真相: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临床表现是发热、乏力、干咳,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所以,根据是否流鼻涕和咳痰来判定是否感染新冠肺炎,是不准确的。
9、电吹风强档对面罩、面部和手部吹30秒就能消毒
“用电吹风吹口罩、面部和手部30秒钟就可以消毒”的说法一度霸屏朋友圈,更有升级版称“此法可让口罩反复使用”。
真相:新冠病毒确实对高温敏感,在56℃以上30分钟环境中确实可以自行消亡。但传言所说使用电吹风的方法无法达到这一条件,非但不能杀灭病毒,还很可能因此损伤面部和手部皮肤。
10、大盘鸡、烧烤、凉拌菜被艾滋病毒感染
网上的一则“紧急通知”称:“近期有人在恐怖势力的指挥下,涌进全国各个城市,把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滴到食物里。”
真相: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郭彩萍解释,艾滋病不会通过食物感染。艾滋病病毒一旦脱离体液环境,存活性和致病能力都会下降。离开活体血液的艾滋病病毒随血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死亡会失去增殖能力,继而死亡。
9. 朋友圈十大谣言
1、全国银行正式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安全守护点
谣言内容:“10月1日起,全国银行正式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安全守护点!银行就是失散儿童守护人。只要孩子进了银行,即便暂时与家长失去联系,孩子也不会被拐卖或出现意外。真要都接力起来能帮助多少走丢的孩子......”
真相:全国银行系统近期并未发布此类通知,银行网点也没有能力提供相关服务,上述信息为谣言。在儿童走失之后,最可靠的力量就是警方。教孩子记熟亲人的名字和电话,并学会报警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2、国庆期间日系车通行正常收费
谣言内容:“近日,网上一则关于国庆高速收费的传言也在网络上悄然扩散:国庆期间日系车上高速正常收费,有图有真相。”
真相:经过媒体记者联系交通部门得知:从未有关于日系车和其他车辆区别对待的规定,网上的传言为谣言,当中的图片纯属网友的恶作剧。
3、癌症真正的元凶是塑料
谣言内容:“近日,一张图片被网友热传:图片上是某医院营养科的一则‘重要信息’,上写根据美国医生协会的最新研究,发现癌症的起因是塑料。”
真相:经过媒体调查发现,美国医生协会并不存在,且这样的说法也是无中生有。目前并没有证据能直接证明塑料加热与致癌之间存在着必然的、令人信服的联系。
4、蘑菇不能和茄子、小米、大黄米同食
谣言内容:“今年蘑菇丰收,蘑菇可以和小白菜一起炒,但不能和茄子一起吃,会中毒,在水焯蘑菇的时候放大蒜,如果大蒜变色了,就有毒,不可食用。而且蘑菇和小米、大黄米千万不要同吃,会产生一种毒素,医院治不好,后果很严重。”
真相:经记者向医生求证得知:蘑菇和茄子、小米、大黄米同食中毒缺乏科学依据。经过上网搜索发现:早在2年前就有一样的传言,当时的结果也是查无此事。
5、女孩吃完柿子又喝酸奶中毒而死
谣言内容:“家里有孩子的注意了:现在是柿子上市的季节,虽然很好吃,但是千万不要和酸奶,海鲜,酒一起吃!而且不要空腹吃!
今天刚刚发生一件真事:一个小女孩吃完柿子又喝酸奶,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中毒死了!请大家转告给更多人知道,以免悲剧再次发生。”
真相:医学专家表示:从未听说过“柿子+酸奶”会中毒的说法,也未遇到这种案例,不要过分担忧,但柿子确实不宜多吃。
6、无核葡萄系避孕药培育
谣言内容:“一段手机拍摄视频在网络上被疯狂转发,视频中一位疑似‘果农’身份的中年男子称,无核葡萄是用避孕药培育的,孩子吃了会绝育。这一骇人说法让人们恐慌不已。对无核葡萄望而却步。”
真相: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辟谣,相关农学医学专家也作了专业解释:无核葡萄系避孕药所培育纯属谣言,避孕药是动物激素,对植物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7、喝凉白开水等于慢性自杀
谣言内容:“最近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疯传:某养生节目现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基础学院副院长贺娟讲了‘喝凉白开等于慢性自杀’,现场大妈表示震惊,鼓掌叫好。”
真相:该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至今科学家并未发现凉白开对人体有威胁的证据。在保证水的卫生的前提下,喝凉水即便对胃有刺激,抑或引起气管收缩,但很快可以恢复,肠胃敏感的人要注意,身体健康的人不必担心。
8、NASA要增加第13星座蛇夫座
谣言内容:“最近,网上大量消息传开,说NASA刚刚在Cosmopolitan英国版上出版了新的星座图,各大媒体纷纷紧跟报道,声称NASA发布了新星座图,增加了第13个星座,并且调整了其他星座的日期。”
真相: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方表示:讨论的是天文学,而不是占星学。这些消息均为谣言,而且不应该将天文学和占星算命的星座混为一谈。
9、六小龄童因病去世
谣言内容:“近日,网上热传一则《美猴王——六小龄童,昨天因病去世,送‘猴哥’最后一程》的信息。这条信息称,在83版《西游记》中扮演孙悟空的演员六小龄童(章金莱),9月10日早上八点半病逝于浙江绍兴慈济医院,享年57岁。”
真相:“六小龄童”本人专门发微博进行过辟谣,并表示希望国家网络有关部门能对这类恶意传播谣言的行为查到源头进行严肃处理,也希望各位网民朋友不要轻易信谣传谣,在转发之前请先核实清楚。
10、微信“仰慕的人”链接有病毒
谣言内容:“在咱们群里,有一个人是我最仰慕的。人品高,大家喜欢。颜值超高,是我的楷模,我的榜样。这位是谁?请看资料!weixin://dl/profile。就是这个,有报,是病毒!在用户点开时,用户的资料,就有可能被复制了。如果,用户用手机支付过,购物过,微信支付过,相关的密码,也就随之被复制了。”
真相:对此,微信团队已发布声明:此链接是微信和客服网页里,用来协助用户快速进入自己个人页面的快捷链接,除了能直接跳转到用户个人页面外,没有其他作用,网上传播的此链接是病毒、泄露信息等说法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