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有微信朋友圈
❶ 如果古人也有“微信”,那么他们的“朋友圈”是什么样子呢
现在的微信使用十分的广泛,很大的程度上帮助人们交流,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家都知道,微信是现代人的产物,人们享受这古人无法享受的科技带来的便利。那么如果古人也有微信,那么他们的朋友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比如有一位26岁的文艺青年元好问,当时正值全国上下闹饥荒。人们开始大面积的迁移,就连树上的叶子也被人们吃的光秃秃的,即使是树干上面的树皮也让人扒的的精光。地上看不到一颗草,水里看不到一条鱼。天上的鸟也不敢落下来休息,他们生怕被人们吃掉。路上也有饿死的人,迁移的人们就将他们饿死的同伴就地挖坑埋了起来。这时元好问在就在旁边发了一条朋友圈。
古人们如果也有了微信,那么他们的朋友圈一定也和热闹,对此各位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
❷ 如果古代有微信,武则天的朋友圈会是什么样的
治理天下,天下大事。
❸ 假如古代四大名著里也有微信朋友圈看看他们都会聊点啥
《西游记》
“多情的石头”发布朋友圈动态:
想当年,俺老孙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敢上九天捞月,能下五洋捉龙
而如今,唉
我很黑但我是个温柔的宋,怕水的阿于,爱骑白马的公孙,我爸是袁成,我爸也是袁成,编草鞋的小帅哥等人点赞。
我的佛法超乎你想象:五指山要不要再了解下?这次换脚趾?
别吃我我不洗澡:悟空,你这泼猴,让你给为师化缘,竟然偷偷发起了朋友圈
胖胖的吴彦祖:大师兄,俺终于知道为啥以前俺掌管天河的时候,总看到有人在里面捞东西了,你这是猴子捞月啊!
马克思的大胡子:大师兄,二师兄说的对啊,还有,大师兄二师兄,刚刚师父好像又被妖怪抓走了。
单纯的小骷髅白白:有的人死了但她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牛牛是人类的好盆友:呵呵
三只眼睛的帅哥:呵呵
我们家不仅有矿还有塔:呵呵
害羞的汉子老关:玄奘见识短浅,收此泼猴为徒
卧龙岗守林人:这么能叨逼叨,一把火烧了吧
吾好梦中杀人:这么可怜的小猴子,一定很好吃吧
童叟无欺的美女孙:俺们家包子铺又可以推出新品了
不会游泳的你段哥:马中伯乐太无聊,我也想发展副业相相猴
略
❹ 如果民国时期有微信,那他们的朋友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假如民国时期有微信,我觉得当时的社会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因为民国时期的社会是非常动乱的。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说,那时候的中国刚刚结束了千年的帝国统治,正向着社社会制度转型,凑巧的是明国时期正处于这个节骨眼上。
如果民国时期有微信,我相信那个时期的人们生活一定会多姿多彩。生活充实又有趣。微信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会带动经济的发展,增加个人收入,真是完美。
❺ 假如古代有微信一下哪位诗人会出现在武则天的朋友圈
答案是宋之问。
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15年间,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世人钦慕。唐朝学士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家世低微的宋之问以此更是感恩耀荣,视为得秩于禄的捷径与保障。
❻ 假如古代有微信,潘金莲的朋友圈是什么样的
发挥一下脑洞~的想象力
❼ 假如古代有微信以下哪位诗人不会出现在辛弃疾的朋友圈中 A范成大 B杨万里 C杜甫
显然是杜甫啊,只有他是唐朝的。
附各人生卒年:
辛弃疾(1140-1207),范成大(1126-1193),杨万里(1127-1206),杜甫(712-770)。
❽ 唐朝诗人的朋友圈是什么样
古代的朋友圈内容,大略分两种。一种@博主;一种致敬博主。我们先聊第一种,第一种比较直观。稍后聊第二种。
@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
这是原状态,以下是评论。
@高棅:以博主的水平,能写出这诗,不容易了。(《批点唐诗正声》)
@王鏊:君向潇湘我向秦,这句不错。不说怅别,意思却有了。(《震泽长语》)
@谢榛:写诗第一句要像放炮,一声hold住全场,才是开头的作法。屁股要像敲钟,带点余响。博主搞反了。我改改,你们体会一下: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长笛离亭晚,落日空江不见春。(《四溟诗话》)
@陆次云:楼上智商堪忧。原结尾明明很好,楼上不懂装懂,可嗤,可鄙!(《五朝诗善鸣集》)
@贺贻孙:同楼上。放开头绝逼不行,放结尾才有味道。另,这不是博主的独创好么,唐朝流行这种写法。(《诗筏》)
@吴昌祺:楼上都好弱。其实第三句才是关键,说了你们也不懂。(《删订唐诗解》)
@周珽:说最后一句好的是什么审美?这么直白也叫诗!(《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王尧衢:太沉重,没生趣。(清朝《古唐诗合解》)
@沈德潜:最后一句致敬韦应物《落雁》,可惜博主没学到要领。(《唐诗别裁》)
@黄叔灿:有盛唐的味道,和王昌龄、王维有得一拼。(《唐诗笺注》)
以上,属于第一种。直接评论,就事说事。第二种,是款曲暗通的。
比如一千年后,有个人叫南怀瑾,他和朋友分别,写一篇词,结尾说:“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这就是致敬,款曲暗通。
我们还以郑谷为引子,说道说道。以下就不注出处了,理由是,理由是我比较懒,上边注出处注累了。
@欧阳修:郑谷的诗很有意思,好句子也不少,但是格调不高。因为通俗,大家都拿来教小孩,我小的时候就读过,今天他的诗集已经失传了。
@苏东坡:黄州有个张大憨,脑子不正常,见人就骂放火贼,后来,稍微读了点书,一见到纸,就拿去写郑谷的咏雪诗。
东坡说的,是郑谷的《雪中偶题》:
@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苏东坡才高,但他有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总喜欢鄙视人家。郑谷被他鄙视过很多次。
@苏东坡:“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两句,是村儿里教小孩的水平。
❾ 如果古代有微信朋友圈会是什么样
会少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故事;
由于更容易得到更多的资讯来对比传闻,会少些错误历史记载;
赶京赴考的丈夫高中状元时,家乡的娘子会在丈夫回家前就提前约好裁缝做新衣裳和预约酒楼宴席等状元郎回家“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