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產業經濟學理論來分析微商
① 產業經濟學專業具體學習什麼理論知識,畢業出來能做什麼
產業經濟學(Instrial Economics),是應用經濟學領域的重要分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新興應用經濟理論體系。產業經濟學從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產業」出發,探討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以及研究這些規律的方法。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規律、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產業與產業之間互動聯系的規律以及產業在空間區域中的分布規律等。
就業去向:
政府,咨詢機構和一些大中型企業。如果想進大中型企業,考這個專業不錯,因為一般大中型企業都要這個專業的人才,進行行業分析,防止壟斷等。
② 產業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體系包含哪些內容
產業經濟學(Instrial Economics)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探討資本主義經濟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之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經濟發展中內在的各種均衡問題等.通過研究為國家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為制定的產業政策提供經濟理論依據.產業經濟是居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中觀經濟,是連接宏微觀經濟的紐帶. 產業經濟學是以"產業"為研究邏輯起點,主要研究科技進步、勞動力等要素資源流動、空間發展與經濟績效的學科以及產業的動態變動規律,主要研究經濟數據的工具有計量經濟學工具(用sas、spss eviews等軟體運算) ,主要分析方法有博弈論分析方法、各種力量博弈、均衡與非均衡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來源是哲學中的矛盾對立統一思想、辯證法思想,主要模型來源於自然科學模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根本聯繫上是相通的、一致的.構建由微觀開始、從而中觀層次到宏觀層次知識體系和邏輯大廈.試圖尋求產業的發展規律性,產業經濟學是研究實體經濟的踏實的學問.實體經濟決定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是引擎,實體經濟則是輪胎.產業發展必然由非均衡趨向均衡,」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東部、中西部經濟發展失衡,必然東部會有」災難「,經濟危機對東部沖擊是最大的.產業經濟學是預測性較好的學科.
③ 怎樣用經濟學的理論來分析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是產業的一個特殊形式,文化從經濟學的角度,涉及到文化產品的價格,市場佔有率,文化消費,文化生產等一系列問題,但由於文化產業的本質是產業,以創意為核心的,滿足人們精神消費需求的朝陽產業,這導致了文化生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進而產生的商品具有雙重屬性(商業屬性,意識形態屬性)。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文化產業才能使產品的生產,營銷,價格制定等適應市場的需求,才能使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④ 產業經濟學基本理論~~~
涉及到的學科領域1.產業組織理論
2.產業結構理論
3.產業關聯理論
4.產業布局理論
5.產業發展理論
6.產業政策理論
7. 「五力模型」
第一章 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廠商理論
第二節 競爭理論
第三節 交易費用理論
第四節 區位理論
第五節 新經濟地理學理論
第六節 馬克思兩部類理論
提醒一下,以後有什麼問題可以先在網路上搜索一下,很多問題都會找到解答,不用每次都提問!
⑤ 結合產業經濟學相關理論,談談你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看法。請盡量用學術的語言來回答,字數不宜過少。
所謂經濟增長方式,即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實現模式,它可分為兩種形式:粗放型和集約型。而經濟結構轉變是指國家運用經濟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改變現有的經濟結構狀況、使之合理化、完善化,進一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過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轉變的關系是相互統一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之於經濟結構轉變,是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基礎上去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結構轉變之於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在經濟結構轉變的條件下去推進經 濟增長方式轉變,兩者是源與流、根與葉的關系。
我國學者對經濟增長方式內涵的認識有:「經濟增長方式是一個方法論的概念,主要探討不同經濟增長的特徵及其與經濟增長質量的關系,即經濟增長過程的實現路徑」。(顧海兵 沈繼樓,2006)「經濟增長方式是指生產要素的組合、使用的方式方法,至於具體內涵,則極為豐富」。由此,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即是指適應變化了的情況,改變生產要素的組合和使用的方式方法。(周叔蓮1996)
⑥ 產業經濟學的scp分別指什麼怎樣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SCP理論是20世紀30年代哈佛大學學者創立的產業組織分析的理論。最初由哈佛大學教授梅森首先提出。作為正統的產業組織理論,哈佛學派以新古典學派的價格理論為基礎,以實證研究為手段,按結構,行為,績效對產業進行分析,構架了系統化的市場結構(Structure)--市場行為(Conct)--市場績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現代產業經濟學的「結構—行為—績效」分析範式(Structure-Conct-Performance),簡稱SCP範式。這一範式認為產業結構決定了產業內的競爭狀態,並決定了企業的行為及其戰略,從而最終決定企業的績效。喬.貝恩(Bain,1958)在吸收和繼承馬歇爾的完全競爭理論、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和克拉克的有效競爭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SCP分析範式。該範式成為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分析企業競爭行為和市場效率的主要工具。他認為,新古典經濟理論的完全競爭模型缺乏現實性,企業之間不是完全同質的,存在規模差異和產品差別化。產業內不同企業的規模差異將導致壟斷。貝恩特別強調,不同產業具有不同的規模經濟要求,因而它們具有不同的市場結構特徵。市場競爭和規模經濟的關系決定了某一產業的集中程度,產業集中度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追求規模經濟的必然結果。一旦企業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上形成壟斷,就會充分利用其壟斷地位與其他壟斷者共謀限制產出和提高價格以獲得超額利潤。同時,產業內的壟斷者通過構築進入壁壘使超額利潤長期化。因而,貝恩的SCP分析範式把外生的產業組織的結構特徵(規模經濟要求)看作是企業長期利潤的來源。SCP模型,分析在行業或者企業收到表面沖擊時,可能的戰略調整及行為變化。SCP模型從對特定行業結構、企業行為和經營績效三個角度來分析外部沖擊的影響。外部沖擊:主要是指企業外部經濟環境、政治、技術、文化變遷、消費習慣等因素的變化;行業結構:主要是指外部各種環境的變化對企業所在行業可能的影響,包括行業競爭的變化、產品需求的變化、細分市場的變化、營銷模型的變化等。企業行為:主要是指企業針對外部的沖擊和行業結構的變化,有可能採取的應對措施,包括企業方面對相關業務單元的整合、業務的擴張與收縮、營運方式的轉變、管理的變革等一系列變動。經營績效:主要是指在外部環境方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企業在經營利潤、產品成本、市場份額等方面的變化趨勢。
⑦ 論述產業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核心內容
產業經濟學(Instrial Economics)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探討資本主義經濟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之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經濟發展中內在的各種均衡問題等。通過研究為國家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為制定的產業政策提供經濟理論依據。產業經濟是居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中觀經濟,是連接宏微觀經濟的紐帶。 產業經濟學是以"產業"為研究邏輯起點,主要研究科技進步、勞動力等要素資源流動、空間發展與經濟績效的學科以及產業的動態變動規律,主要研究經濟數據的工具有計量經濟學工具(用sas、spss eviews等軟體運算) ,主要分析方法有博弈論分析方法、各種力量博弈、均衡與非均衡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來源是哲學中的矛盾對立統一思想、辯證法思想,主要模型來源於自然科學模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根本聯繫上是相通的、一致的。構建由微觀開始、從而中觀層次到宏觀層次知識體系和邏輯大廈。試圖尋求產業的發展規律性,產業經濟學是研究實體經濟的踏實的學問。實體經濟決定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是引擎,實體經濟則是輪胎。產業發展必然由非均衡趨向均衡,」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東部、中西部經濟發展失衡,必然東部會有」災難「,經濟危機對東部沖擊是最大的。產業經濟學是預測性較好的學科。
⑧ 產業經濟學的內容主要包括什麼理論
產業經濟學(Instrial Economics)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探討資本主義經濟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之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經濟發展中內在的各種均衡問題等.通過研究為國家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為制定的產業政策提供經濟理論依據.產業經濟是居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中觀經濟,是連接宏微觀經濟的紐帶.產業經濟學是以"產業"為研究邏輯起點,主要研究科技進步、勞動力等要素資源流動、空間發展與經濟績效的學科以及產業的動態變動規律,主要研究經濟數據的工具有計量經濟學工具(用sas、spss eviews等軟體運算) ,主要分析方法有博弈論分析方法、各種力量博弈、均衡與非均衡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來源是哲學中的矛盾對立統一思想、辯證法思想,主要模型來源於自然科學模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根本聯繫上是相通的、一致的.構建由微觀開始、從而中觀層次到宏觀層次知識體系和邏輯大廈.試圖尋求產業的發展規律性,產業經濟學是研究實體經濟的踏實的學問.實體經濟決定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是引擎,實體經濟則是輪胎.產業發展必然由非均衡趨向均衡,」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東部、中西部經濟發展失衡,必然東部會有」災難「,經濟危機對東部沖擊是最大的.產業經濟學是預測性較好的學科.
⑨ 產業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體系包含哪些內容
高職專科設置
專業核心課程與主要實踐環節: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管理、產業政策、投資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經濟法、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財政與稅收、基層崗位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程和實踐環節。
就業面向:行政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及經濟咨詢部門。
本科專業設置
培養目標與基本要求: 本專業主要面向在職從業人員,培養能勝任各級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工作和企事業單位實際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畢業生要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黨的基本路線,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具有事業心、責任感和良好的社會公共道德與職業道德,具有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奮斗的精神。 畢業生應比較全面地、系統地掌握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掌握經濟管理的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具備良好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經濟應用文寫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語水平;熟悉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具備社會經濟調查和組織協調的基本能力;能深刻地分析、有效地解決經濟管理中的各種問題。
主要課程及知識要點:
1、會計學基礎:是會計課程體系中的入門課程,是學習其他會計課的基礎。本課程闡述了現代化會計學的概念、職能和任務,會計原則、核算方法等基本理論,介紹會計要素的核算、會計憑證的填制、會計帳簿的登記及會計報表的編制等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會計核算的原理及方法,為學習其他會計課程打下基礎。
2、西方經濟學:是財經類專業的基礎課,是國家教委規定的財經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包括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兩大部分。微觀部分的核心是價格決定理論,主要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市場結構理論、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理論。宏觀部分的核心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主要包括國民收入核算理論與方法、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宏觀經濟政策、開放經濟理論。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掌握西方經濟學所運用的基本分析方法,以作為學習其它課程的基礎。
3、管理學是經濟管理類各專業的必修課,是經濟管理類各專管理課程的基礎。主要內容包括企業的性質、類型和功能;企業產權及其演變、企業產權組織形式;管理的概念及功能、管理的性質與過程、管理的類型及作用;控制的含義和內容、控制類型與控制過程。 現代企業制度的特徵及內容、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現代管理理論、企業組織結構設計原則、企業組織結構的形式、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CEO的激勵——監督機制。 計劃的一般原理、目標管理的基本理論、全面目標管理、組織工作、組織結構、人力資源開發、領導方式和領導藝術、激勵與分配方式等。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比較系統的初步掌握從事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論、原理、方法和技術,從而一方面為學習有關各專門的管理學打下必要的基礎,另一方面,為實際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參考。
4、統計學是經濟管理各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是經濟管理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必須掌握的在對經濟現象定性基礎上,用不同的方法研究現象的數量特徵,達到對現象本質認識的方法論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必修課。課程的主要內容有:統計學的基本理論,統計調查的方法,統計整理的方法,統計分析的方法等。在統計調查和資料整理中,主要掌握統計調查常用的方法和資料整理的內容、步驟和具體方法。統計分析部分主要掌握分析所用的指標,如總量指標、相對指標、平均指標與標志變動度等,以及抽樣推斷、回歸與相關分析、時間序列分析、指數分析等方法。
5、企業管理專題就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企業管理中遇到的普遍問題展開分析與研討。採用講課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論題可以涉及企業生產管理、質量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
6、經濟法是門交叉學科,掌握它必須具備經濟與法律兩方面的知識。本課程的內容為我國現行的經濟法律制度,包括公司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法、企業破產法、合同法、工業產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稅法以及金融、會計和審計、經濟仲裁和經濟審判等法律制度。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掌握我國基本的經濟法律,初步具備用法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7、市場營銷學主要研究市場營銷活動及其規律性,是一門建立在經濟科學、行為科學、現代管理理論基礎之上的應用科學,具有綜合性、邊緣性的特點,屬於管理學范疇,是經濟管理類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本課程的核心內容,就是在買方市場條件下,賣方如何從顧客的需要出發,制定企業發展戰略,組織企業市場營銷活動,從而在滿足顧客的前提下,提高企業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全面完整的掌握市場營銷知識體系與應用方法,牢固樹立以顧客為中心的市場營銷觀念,在實踐中能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產品開發、定價、分銷、促銷等市場營銷活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8、組織行為學:本課程是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採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規律,從而提高管理者對本組織及其成員行為的預測、引導和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實現組織目標的科學。它側重對個體行為(影響個體行為的各種因素、激勵及其應用)、群體行為(群體動力、決策、溝通、領導、沖突與談判)、組織行為(組織結構、組織文化、組織變革與發展)進行研究。它來自於管理實踐,同時又對管理實踐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從個體、群體和組織三個層次更好地了解、預測員工的行為,並在此基礎上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以控制員工的行為,激發員工的積極性,發揮員工的潛能,進而更好地實現組織的目標。
9、技術經濟學是研究技術與經濟的相互關系的學科。它通過技術比較、經濟分析和效果評價,尋求技術與經濟的最佳結合,確定技術先進與經濟合理的最優經濟狀態。本課程為管理、經濟類學生開設,旨在介紹技術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分析方法,具有理論性、基礎性、實際性等特點。課程主要包括:技術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原理與原則;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方法;投資方案評價與比較;投資項目費用收益辨識原理及經濟效果評價指標與參數;不確定性分析和風險決策的原理與方法;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內容;以上理論與方法在新建項目、改擴建項目、新技術開發項目、公共項目投資和融資決策中的應用;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評價原理與方法。
10、財務管理是對資金的管理,是研究資金運動規律、組織資金運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綜合性管理工作。是研究財務現象、提出如何進行財務管理工作的原理和方法體系。本課程主要使學生了解企業資金的運動過程,掌握企業固定、流動、專項等資金管理的基本知識和財務收支管理方式,從而具備進行財務管理工作的預測和控制能力,為學習其它課程和參加企業管理的實踐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專業核心能力:綜合及部門經濟管理的基本能力。
專業核心課程與主要實踐環節:馬克思主義學、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管理、產業政策、投資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經濟法、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財政與稅收、基層崗位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程和實踐環節
經濟管理專業下面又有各種相關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等專業。
⑩ 運用產業經濟學的理論,談談對我國產業發展政策的理解和看法
21世紀我國產業發展與政策選擇
摘 要:21世紀初我國產業發展已進入了以數量擴張為主轉為以素質提高為主的新階段,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轉為相對過剩,由解決比例失調轉為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面臨著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壓力。經濟發展趨勢對產業發展有著多方面的影響。對此,應確定未來產業結構政策的目標方向,選擇適宜的政策,以促進21世紀產業發展。
關鍵詞;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發展趨勢
一、21世紀初的產業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產業發展實現了從少到多的轉變。從「十五」開始我國將實施第三步戰略目標,我國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實現從低到高的轉變,在整體素質和效率方面,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一)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的新特點
1.產業發展己進入以數量擴張為主轉為以素質提高為主的新階段。我國產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除少數行業外,已主要不是在生產能力和產量方面的差距,而是在生產技術水平、產品品種和結構、單位產品物質消耗、勞動生產率方面的差距。今後我國產業發展的任務已不再是追求數量擴張,而是要在產業發展的科技水平和效率上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為此,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以數量擴張為主轉向以提高產業素質和產業增長質量為主。
2.產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轉為相對過剩.目前我國大多數產品的生產能力已超出了市場需求而出現相對過剩,這是導致我國加工工業過度競爭,企業效益大幅下滑並造成資源浪費的主要原因。造成相對過剩的根本原因是產業結構與需求結構不相適應。2l世紀初我國將全面邁進小康階段,人們不僅要求商品數量的滿足,更要求質量檔次的提高,花色品種的增加,服務水平的上升。所以,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的步伐,使之與需求結構的變化相適應是解決生產相對過剩問題的根本途徑,
3.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重點由解決比例失調轉為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從目前我國產業運行實際來看,各個產業之間比例失調的狀況已不明顯,結構性短缺的矛盾基本消除。當前制約我國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是發展水平上的矛盾。表現在: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附加值高的產業的比重低;企業生產和銷售的市場集中度低,規模效益差;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低,產品結構落後。推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一方面必須加大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的力度,推進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另一方面必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此帶動整個產業的結構升級。在21世紀初,我國的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將進入以高技術化、高加工度化的新階段。
4.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面臨著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壓力。隨著外資企業紛紛湧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尤其是我國即將加入WTO,我國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國際競爭不僅存在於國際市場,也存在於國內市場;不僅是商品數量的競爭,更重要的是技術、質量和效率的競爭。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傳統比較優勢正在弱化,而新興產業領域尚未形成競爭優勢,因此,我們必須努力提升我國產業的素質,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從而提高我國產品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以維護我國民族產業發展的安全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安全。
(二)經濟發展趨勢對我國未來產業發展的影響
1.市場化趨勢對我國產業發展的影響。不斷推進經濟的市場化,是今後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市場化趨勢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的影響是相當深刻的,市場將成為決定產業結構變動和產業發展的基礎性、主導性力量。但對於存在市場失效的產業如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以及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還要依靠政府予以扶持或由政府直接投資建設。對完全靠市場難以迅速成長的戰略性產業,如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新興產業,政府應通過實施產業政策及利益誘導機制,促進其高速超常規發展,從而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化和產業的發展。
2.城市化趨勢對我國產業發展的影響。在我國20年來工業化高速發展過程中,城市化發展卻一直相對滯後,城市化水平的滯後,造成了人口結構和資源佔用結構的不合理,城鄉經濟發展水平懸殊,農業現代化進程受阻,大大限制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城市化與工業化同步協調發展是各國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主流方向。在21世紀,我們要以產業素質提升為主,就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實現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化,從二元經濟走出,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使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及其派生的非農產業群,由農村逐步轉移到城市,城市化的發展程度將是我國產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3.全球化趨勢對我國產業發展的影響。經濟全球化表現為資源配置國際化,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和帶來新的國際分工。目前我國產業發展水平低,適應經濟全球化能力差,高技術產業,特別是信息產業的發展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目前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仍處於中等偏下水平;人口素質低使知識經濟發展受阻,將對我國未來適應經濟全球化產生深刻影響;投資環境也需要進一步改善。這些方面若不進一步改進,努力縮小差距,我國的民族產業將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巨大沖擊。
4.知識化趨勢對我國產業發展的影響。經濟知識化趨勢主要表現在?br>
《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