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電商不易
『壹』 為什麼有微信公眾號商城的人不在天貓上開店呢畢竟天貓購物流量會多一些!
微信公眾號上的商城自由度很高,推廣出來的客戶忠誠度也高。費用很低。天貓開店的話首先費用不低,5-10的保證金,還有公司營業執照呀 商標證呀什麼的 還有每年的管理費,之後就是無窮無盡的各自推廣費用。(你想要從天貓千千萬萬家店中被人關注,想不花錢推廣那是不可能的)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天貓購物流量確實是多,但是那是說總體流量。不是說你在天貓開店就會有流量。你得花錢,花錢,再花錢,推廣推廣再推廣。
現在開網店成本越來越高,主要是推廣成本。開網店不難,但是開個賺錢的網店不容易。還不如開個實體店。
像開個「天樂優品」就不錯。
『貳』 微信電商為什麼火不起來
虛假信息比較多。
『叄』 微信為什麼不做電商
微信有自己的營銷方式就做微營銷現在已經是電商了
『肆』 做微信電商為什麼不用擔心差評
因為微信的評論系統是只有好友可以看到的,比如A和B沒有加為好友,但是都買了C的產品,並且在C的朋友圈給上差評,那麼結果就是A看不到B的差評,B也看不到A的差評, 只有C還有和C以及給差評的人互為好友的人才能看到,所以說根本不用擔心。
『伍』 微信電商有何不足
微信電商不足之處:
平台功能不完善,購物流程繁瑣,用戶體驗需要改進。
1、從操作上來講稍顯繁瑣,用戶需要添加公眾賬號,點擊查看帳號推送信息根據相關指示引導客戶了解產品和優惠信息,跳轉頁面進入移動客戶端,用戶下訂單時只能通過財付通支付,只採用財付通也是無法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諸如網銀和**等在線支付方式受到局限。
2、微信商城在導航方面仍需改進,嵌入移動商城的可選插件是不錯的選擇,問題就在於微信能否打破自身封閉產品鏈,敞開胸懷開放平台,而這恰恰也是微信能否贏在移動互聯網的關鍵所在。
3、微信的分享功能是商家的利益點,其開放平台也在極力推進與各類App的合作,隨著美麗說、蘑菇街等社交導購網站的加入,無疑未來的電商流量大入口非微信莫屬。但是分享商品到朋友圈的功能有時也會出現崩潰的現象,無法藉助社交力量進行實效宣傳和流量變現。
『陸』 微信電商跟淘寶電商有什麼區別
首先,我想問句,到底什麼是微商?相信有一半以上的朋友會說,在微信上賣東西的唄。
其實不然,微商只是移動互聯網的一個產物,存在於任何一個移動互聯網載體上,它將傳統方式與互聯網相結合,實現的一個資源整合。
只不過因為移動互聯網的大部分流量都被微信抓去了,所以大家感覺移動互聯網載體好像就只有微信了。我在這里做個解釋的目的是避免大家只在微信閉門造車,比如我就有幾個朋友在陌陌和其它APP上開了小店,幾個月下來,小生意也是做得紅紅火火。
那麼,微商與傳統電商的區別是什麼呢?在我看來,最根本的區別是購物場景不同。
拿淘寶跟微信朋友圈小店做個例子。每當我們在登陸淘寶前,每個人心裡往往是抱有一種購物目的。比如天氣冷了要添件衣服,男朋友生日了要買個禮物諸如此類。而微信購物大多數時候恰恰相反,我們往往是在吃飯休息時間刷個朋友圈,無意看到一件很動心的東西然後才產生的購買動機,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購買。
嗯,沒錯,微商大多數做的是「碎片化時間的買賣」。而很多人說微商主要做的是「信任買賣」、「社交電商」,我覺得權重並沒有那麼明顯。阿里除了沒有社交基因,其它的它都可以完美做到。
「社交電商」只是微商的一種運營模式,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證明了這個模式的可行性,但它是否真正的可以成為主體模式還是值得我們思考,至少我身邊做起來的微商(包括我自己)都是用傳統的電商運營模式。
在我更多認為,微商之所以在這兩年能夠成為風口上的那頭豬,其實是近年來智能手機的迅速崛起,正好趕上了移動互聯網這股流量的風口而已。當潮水褪去後,最後誰在裸泳自然一目瞭然。
當把微商「社交電商」這件華麗的衣裳脫掉之後,我甚至大膽地認為,微商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不信你看!我給你普及一個驚人的數據。目前為止微商只佔中國電商整體份額1%不到,阿里一家佔了中國電商市場份額80%以上,其他的被京東,唯品會,國美等瓜分掉了。
你肯定會說,「不對啊,你看某某大師可不是經常說他哪個哪個徒弟月入十萬,月流水百萬嗎?」等等,我倒杯水,回來再慢慢跟你說。
我介紹一下我朋友圈的某位「大師」,名字就不公布了,據說是XXX第一人。這年頭,頭銜沒個「第一人」「創始人」之類的都不好意思出門了。
每天他的朋友圈都會發一些在其他平台拾人牙慧的東西,或者一些成功學的雞湯,偶爾透露一下這個圈那個圈的一些小道消息(其實都是轉發另外「大師」的朋友圈信息)總之都是一些正確且沒用的廢話屁話。
他這樣做其實是為了聚集人氣,還真有不少土老闆,剛畢業的大學生和家庭主婦們上鉤。尤其家庭主婦,這是個很特別的群體,他們往往很多本身見識不廣,缺少知識體系,喜歡貪小便宜,往往不甘於平庸而想追求一份事業實現個人價值。
某天在朋友圈看到隔壁村的趙大虎曬了很多誘人的支付寶流水圖後,心裡就呆不住了。這些「大師」把「微商」神話化是正常的事兒,這可是他們的飯碗,所以只要微商有一個賺到錢了,他們就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放大這個成功案例。不過現在理性的人越來越多,道理大家都懂,但一萬個「不可能」依然抵不過一個可能性的魅力,這些「微商大師」我更願意稱他們為心理學大師。
潑了這么多冷水,其實微商上確實有幾批人賺了錢的。第一批毋容置疑是面膜黨。他們打著「月入十萬不是夢」的口號圈地圈人圈錢,但面膜90%都到不了終端客戶手上,全被積壓在代理商這個節點。沒有實現一個流通閉環的買賣註定是一個零和游戲,有人賺錢的同時必然有人虧錢。所以,賺錢的永遠只能賺第一波,然後拍拍屁股走人。
我重點說一下第二批。
他們是一群實實在在做買賣的人。他們有優勢的貨源,有一定的文案能力,運營能力,客戶資源以及其他渠道資源。這種人,其實無論轉移到哪個平台,我相信他們都能把這個買賣做成。
我也屬於這類賺了錢的群體,是做另外的互聯網項目轉行過來的,團隊本身具備一定的推廣渠道(就是大家說的如何加粉絲)才決定投入這個行業。沒有正確的模式,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模式。這是經商之道,而不是今天看個馬雲說,明天看個史玉柱自述後,就全身打滿雞血照葫蘆畫瓢。
我們來看個公式,營業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次數。如果在四個因素中你一個優勢都不具備,我奉勸一下慎入。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四個因素:
第一點,決定流量的是看你有沒有一定的推廣渠道。比如你有一家服裝實體店,每天進入你店的人你都推薦她們加一下你的微信,這就是一種渠道。千萬別相信什麼做熟人的生意,如何如何靠口碑傳播這種正確沒用的廢話。我過來人,信我沒錯!
第二點,決定轉化率的就是看你的文案能力,讓別人信任你,信任你產品的能力,這需要一定的EQ以及獨立思考能力。那種整天復制粘貼上家文案,轉賬圖,買家對話圖的請自覺退下。
第三點,客單價與你的產品定位有關。
比如你是做珠寶的,但你的流量入口都是大學生,那我給你5萬粉絲我也保證你一年也賣不出一件。再有,同類產品決定客單價的是你的產品是否屬於一手、二手還是三手貨源。如果你沒有一手貨源,那你有沒有辦法做出產品溢價?
比如你是賣服裝的,你的雖然不是一手貨源,但你能給大家提供很好的搭配審美建議;又或者你有很好的售前、售中、售後服務,這也屬於你的軟品牌。
第四點,復購率就與太多太多有關了,比如你的產品品質、產品價格,你的售後服務等。
聽了這些,你可能會說,「我雖然這些優勢暫時都沒有,但我願意努力地去學。」嗯,對於真正有夢想的人我是非常敬重的。我說下我讀書時代的一個例子,在初中高中那個年代,身邊同學普遍都有一個清華北大名校夢,每個人都相信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但最終多少人圓了自己的名校夢呢?還是二本?三本?甚至中途而退的呢?我並不是想潑冷水,只是想大家永遠記住的一句話,「成功,永遠只屬於一小部分人。」這是這個社會幾千年形成的叢林法則。
你肯定不耐煩了:瞎扯了這么多,那微商在你看來有沒有前景呢?我先說句題外話,不單單是互聯網行業,整個市場經濟,永遠都是「流量為王」,不信你看為什麼肯德基總要開在人流大的場所而不是開在你家的小區。
「去中心化電商」確實是未來的一種趨勢,但它不代表著「去流量化」,它只不過是利用微信這樣的社交平台將流量沉澱下來了而已。
「目光聚集之處,必有商機。」微信以5億用戶目穩坐中國最大移動流量入口,陌陌也坐擁著1億多用戶,這些app裡面肯定潤藏著巨大的商機。現在的市場就像歷史上的戰國時期一樣,百國紛爭,未來幾年,肯定會出現戰國七雄、秦始皇這樣的角色。
就像當年的互聯網行業,經過數十年的大浪淘沙,最後形成BAT(網路、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三大壟斷陣營。又如當年的C2C淘寶,最終會被B2C天貓、京東等漸漸取代一樣。
風停後,一個個被吹上風口的豬也終歸要掉下來。再強的互聯網思維,終要回歸產品本身。在一切都是充滿未知的路上,產品是面對未來一切不確定方向的唯一正確方向。不要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多去想一下,你是否能夠成功!
『柒』 微信電商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的好,說的秒,說到了重點、要點、難點,起到了畫龍點睛之筆。
『捌』 為什麼微信不能做電商
你要做什麼呀,這種東西得要專業的人做
『玖』 微信和普通電商的優缺點
微信的更注重的是私密社交,不利於信息廣泛傳播,屬於朋友圈營銷,客戶比較精準
普通電商屬於那種大海撈針,等著客戶找上門來購買
『拾』 為什麼微信營銷現在越做越難
不,這已是一個營銷平台。當你把它看做營銷平台時,官方說:微信不是營銷工具。 到底是不是營銷工具,顯然不重要,一個產品在不同人的手中就有不同的表現,喜好也不盡相同。微信一直以來都是被人廣泛誤解的工具,就如同當年微博出現時,有很多人把微博營銷當成仗劍走天涯的神器,在微信降臨的時代,把「吸引關注、推送內容、粉絲轉發」當成營銷主體時,於是微信就成了一個劃時代的極具肯定的「傳播與展示」神器。營銷者希望粉絲可以主動的轉發,就如同做微博大號一樣,然而微信的玩兒法並非如此,單看官方的態度,也可略知一二。伴隨著微信5.0的發布,很多以推送為重點的公眾號前途渺茫,這種嚴肅管制的態度,或許在外界看是騰訊的自廢武功,然而不如說這是微信的自救,因為如果用戶群體不斷受到推送騷擾從而大面積取消公眾號關注的話,這將會對企業微信模式本身造成打擊。現在來看,單純以推送內容騷擾用戶的玩兒法,在微信營銷上,顯得小兒科了,稍不留神,微信就有可能變成「危信」了。 從目前來看,微信的強大功能與可擴展性很強大,在智能手機盛行的時代,這個移動平台所做的開放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招行的「微信銀行」,可以實現轉賬,攜程的微信賬號可以進行機票預定,印象筆記的微信號可以保存微信內容並且實現同步……這強大的互動功能是營銷的核心,它要比每天推送帶來的感受更加深刻,記住了微信公眾號的核心定位,即使今天不騷擾,用戶一樣會記得你。這就是微信的「信」。 微信是熟人關系產品,用戶會有天然的信任。就像你關注了一個電商的微信,它會發來問候:「本美女小二在這里恭候你很久啦!」「星巴克」也推出「自然醒」活動,只要用戶用微信表情表達心情,星巴克就會根據此心情,用《自然醒》專輯中的音樂回應用戶。寶潔公司飄柔品牌的公眾賬號更是號稱「會唱歌、會聊天、會玩游戲」,有客服人員一對一地與用戶進行「真人對話」。企業在建公眾賬號時也考慮了信任的重要性,有數據顯示,有些賬號活躍度可以達到1比10,也就是每天1萬個粉絲的互動量可以達到10萬。這樣的強互動可以看到企業與用戶的關系在「信」上不斷加分。 信任有什麼好處?在中國,我們缺少的是什麼,信任!做電商的,將誠信做為首要目標的不在少數,阿里巴巴提到的「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以及淘寶的信用體系,信任就是核心。國美也提出「信任是一種快樂」的口號,這是讓生意不難做,讓用戶更加穩固的前提。 在微信這個強關系的平台上,信任本就高於一般媒體,它不同於垃圾簡訊、垃圾郵件,它的到達率可以是100%,打開率可以達到40%,轉化率甚至超過10%,有些電商通過微信營銷月銷售額可以超千萬,這也源自信任。這個「信」將從相信、信心、信任、再到信賴,不斷升華,要做到這一點不容易,我想提幾個想法。 首先,不騷擾:未必每天都要推送內容,一個企業賬號每天有多少精品內容可以發布呢?畢竟不是媒體,若沒有那麼多原創且有深度的稿件,這個極易造成騷擾的推送,盡量弱化推送內容。可以讓公眾號默默的躺在列表裡,我們只需用其他方式傳遞這個微信號的二維碼及作用,當用戶有需求時便會觸及,從而完成銷售和服務。反而當每天推送的內容達不到用戶口味,反感情緒容易滋生,或引發掉粉,得不償失。 其二,把微信變成一個服務通路:就如同招行、攜程的微信賬號一般,它們更多的完成了用戶的需求,在碎片時間里,讓這龐大的用戶群在這個微信平台一樣可以找到他們的需要,就如同銀行這樣的賬號,這變成一個新的通路,它實現了訂單的轉換,甚至客戶滿意度的提升。然而此時,很多用戶因為便捷或者好感,而心甘情願的將內容、或者活動分享到「朋友圈」,實現信任的轉移,附加值不斷遞增,這也是微信營銷的價值所在。 其三,生活方式改變營銷方式:當更多人習慣用微信、喜歡用微信時,「生活方式」這樣的提法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准確,當我們發現與生活、工作相關的公眾賬號也出現在這個平台上,且他們扮演的角色、實現的功能並非簡單的推送時,營銷方式就需要改變,企業在營銷推廣中,不僅僅建立一個公眾賬號就結束了,長期的營運更是考驗著功力。我們發現功能化的開發是微信給我們更好的體驗,將功能化的體系與用戶互動、分享,也可利用與個人賬號的配合,進行內容的「朋友圈」分享傳遞,精準、信任、私密等特點放大了效果,就如同那些「瘋狂猜圖」的瘋狂、「網路魔圖」的魔力、「美麗說心理測試」的火爆一般。 我們經常會在各類新聞頭條看到關於利用微信詐騙的消息,微信的「信」顯得尤為重要,當有一天詐騙消息不斷多起來的時候,用戶在這個平台上,「信」的力量會自動削弱,那個時候微信營銷也就越來越難,可我們這些營銷人不應該毀掉這個平台,做微信營銷先啟動「信模式」吧。開機,微信。信任,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