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朋友圈微信
『壹』 用古人做微信頭像好不好
有很多人的微信頭像都選擇用了古風頭像,這個沒有關系,個人的頭像都可以根據個人的愛好來選擇的。
『貳』 當古代人開始用微信,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唐太宗剛發的一條朋友圈
高句麗又調皮,看我掛帥討伐他——來自亮瞎人不要命的大米10,李世民定製款
200個人贊,15個人評論。
唐太宗666啊,像這樣的小國還敢挑釁您的威嚴,必須打啊。——波斯王子
打歸打,但是怎麼打,你可得規劃好咯。——魏徵
『叄』 假如古代有微信一下哪位詩人會出現在武則天的朋友圈
答案是宋之問。
武後稱帝,改國號為周,敕召宋之問與楊炯分直於洛陽西入閣。15年間,宋之問很快由從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為世人欽慕。唐朝學士之職,以文學言語被天子顧問,出入侍從,禮遇尤寵。家世低微的宋之問以此更是感恩耀榮,視為得秩於祿的捷徑與保障。
『肆』 假如古代有微信以下哪位詩人不會出現在辛棄疾的朋友圈中 A范成大 B楊萬里 C杜甫
顯然是杜甫啊,只有他是唐朝的。
附各人生卒年:
辛棄疾(1140-1207),范成大(1126-1193),楊萬里(1127-1206),杜甫(712-770)。
『伍』 如果古人也有「微信」,那麼他們的「朋友圈」是什麼樣子呢
現在的微信使用十分的廣泛,很大的程度上幫助人們交流,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家都知道,微信是現代人的產物,人們享受這古人無法享受的科技帶來的便利。那麼如果古人也有微信,那麼他們的朋友圈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比如有一位26歲的文藝青年元好問,當時正值全國上下鬧飢荒。人們開始大面積的遷移,就連樹上的葉子也被人們吃的光禿禿的,即使是樹幹上面的樹皮也讓人扒的的精光。地上看不到一顆草,水裡看不到一條魚。天上的鳥也不敢落下來休息,他們生怕被人們吃掉。路上也有餓死的人,遷移的人們就將他們餓死的同伴就地挖坑埋了起來。這時元好問在就在旁邊發了一條朋友圈。
古人們如果也有了微信,那麼他們的朋友圈一定也和熱鬧,對此各位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和想法,歡迎在評論區進行留言。
『陸』 古人發不了朋友圈,玩不了微信,這幾種夜生活卻讓我們
確實不多,大家都喜歡夜生活了,感覺這個樣子的習慣不好呀,影響身體健康呀,一定要按時休息呀!
『柒』 明朝官員「微信」——名帖:傳信、邀請、禮法,古代朋友圈有何內涵
在古代的人際交往中,書信是最重要的溝通方式。書信作為一個非常大的媒介擁有很多類別。因為古人講究禮制規矩,做不同事情會有特定的規制安排。故此在明朝時期,產生了用於官員之間短期交流的書信形式,稱為“名帖”。
古代社會的信息通達也是同樣重要和受到重視的。能快速傳播信息的揭帖成為政府與官員之間,官員與百姓間,良好溝通的橋梁。
四、總結
名帖之上是不斷應禮制變化的樣式,以及面對不同場景人物寫下的文字。名帖之下暗藏的是中華流傳多年的禮制規矩與獨特的漢字文學魅力。當時的人們通過對方遞交的名帖樣式個措辭,判斷自己在對方眼中的形象以及是否與對方結交如何結交。
其中的人情世故包羅萬象。而作為古代信息傳播的文字載體之一,名帖以它獨有的快速高效能令人們及時交流信息。可見其不同凡響的意義和作用,難怪會成為主流交際利器。時至今日的我們早已脫離了傳統名帖禮制,但是這其中蘊涵的關於待人接物與人情交際的內涵始終值得人們回味。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實錄》
《禮記》
『捌』 假如古人也聊微信,那朋友圈是不是就好玩了
也並不能更好玩吧……
古人與現代人,只是生活年代不同而已。他們如果能聊微信的話,與現代人的狀態應該差不多的……不會更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