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微信朋友圈社交動機
A. 大學生的戀愛動機是什麼
這個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是真的喜歡,想著以後結婚,有的人只是玩玩,就是想談戀愛,所以得看個人
B. 大學生常見的戀愛動機
1、自身生理因素:
大學生處於青年期,生殖系統成熟,性激素分泌影響生理平衡,對異性特別敏感。同時,大學生正值青春發育成熟期,性意識增強,心理極度浮躁波渴望與異性交朋友,戀愛意識強烈。
2、自身心理需求:
缺乏安全感,自我意識不完善,渴望他人肯定,易產生從眾,攀比心理。大學生經過十年寒窗苦讀奮力。
大學戀愛引發的心理失調:
1、單相思與愛情錯覺
單相思與愛情錯覺都是戀愛心理的一種認知和情感的失誤,單相思使得某些大學生陷入痛苦的境界,處於空虛煩躁甚至絕望之中,處理不好,會影響學習,生活,甚至對以後的戀愛婚姻都有消極影響。
2.、多角戀
多角戀是愛情糾葛的重要原因之一,實質上是比單相思更為復雜更為嚴重的異常現象。
C. 什麼是社交動機如何發揮社交動機的積極作用
多跟別人接觸,多和旁邊的人說話,不要害羞,其實這些都需要鍛煉出來的
D. 大學生人際交往有哪些積極效應
哇樓上的好多啊!厲害
個人建議以下幾點僅供參考:
1、 更好的融入群體,為步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2、改變人的性格,實踐證明人際交往可以改變內向的性格。
3、朋友多路好走,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奮斗。
因為不知道你想寫論文還是什麼其他的這些只是簡單的參考
E. 大學生人際交往動機特點
大學生人際交往是指大學生與周圍他人和群體交流、溝通、互動的過程。他們渴望了解他人,了解社會,也希望被別人認可。但復雜的社會環境會給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帶來阻力,也使得關注交往安全非常重要。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
大學生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生理和心理處於趨成熟的時期。就所處環境來說,大學生學習、生活在大學,這是一個與社會環境既相對「隔離」,但本質上卻緊密聯系。大學應該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大學必須以學術為目的,以科學精神為核心凝聚力,並且應有某種對絕對精神的追求。同時,大學還必須有所作為,除了能夠培養優秀人才,還應該面向未來,服務社會。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具有自身的特點。
1、交往願望強烈,但過於理想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空間的擴展,社會閱歷的不斷增加,大學生的交往願望也就越來越強烈。同時,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員,他們十分關心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以及在集體中的位置,關心自己的發展和奮斗目標、肩負的義務,希望開闊視野,早日成熟,適應社會。所以,大學生表現出比以往更加強烈的交往願望。但是由於社會閱歷有限,不可能全面地接觸社會,所以易於產生理想化的思維定式。這樣,大學生在交往的過程中,往往是先根據掌握的知識,在自己的頭腦中塑造好一個理想「形象」,然後根據這個「形象」到現時中尋找知己。這種理想化的心態在交往中往往失望很多,甚至使其陷入找不到朋友的苦惱中。
2、交往目的多樣,但存在動機誤區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的交往目的也由單一型向多樣化轉變。有的通過交往為自己將來事業發展儲備社會資源,有的希望通過交往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還有的通過交往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等等。在市場競爭大環境下,大學生的社交存在功力化傾向。這必須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念才能會交往,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感情是交往的基礎,建立在感情基礎上的交往才會永久,功力化的交往動機只能導致交往過程受阻或交往失敗。
3、交往方式多樣,但范圍以寢室和班級為中心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一些學生通過社會工作和網路工具豐富了交往方式。追求建立更加廣泛、多樣的人際關系。但是,真正的、較為深入的交往仍然以寢室和班級為中心。
4、交往追求平等,但存在以自我為中心
大學生的交往對象主要是同齡人,在價值觀世界觀方面大致相同,希望交往雙方互相尊重,相互接納。但是,一些大學生平等意識很大程度上是「你比我也強不了,我不會比你弱,你能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勝任」,忽視了人與人之間存在的不同點。導致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只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個性行事,而忽視了對他人興趣、性格的了解,缺乏換位思考的過程,從而降低了人際交往的質量。
5、愛情交往願望強烈,但缺乏與其他交往平衡發展的技巧
大學生追求愛情的慾望比中學時代更加強烈。但是,一些大學生進入戀愛狀態後,過分地投入兩人世界,對其它事物都漠不關心,開始疏遠身邊的朋友,結識新朋友的動力也喪失。結果,有的荒廢了學業,有的失去了友誼,有的甚至也失去了愛情。
F. 大學生人際交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又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其交往動機特點是什麼
情感性和非功利性: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行為具有某種互酬性,酬包括物質內容也包括精神、情感內容。即交往雙方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大於失或至少得等於失。
大學生往往是出於性格、習慣、觀念乃至語言等方面的相似即志趣相投而結為朋友,沒有特定的目的,相互之間注重的是情感上的價值,注重彼此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較少帶有功利性。
理想性和現實性:大學生正處於求知階段,思想較單純,與人交往崇尚高雅,鄙視庸俗,崇尚真誠,特別渴望真誠純潔的友誼。希望彼此之間的交往不帶任何雜質,常常以理想的標准要求對方,一旦發現對方某些不好的品質就深感失望,趨於理想化。
大學生人際關系的主要類型:
1、師生關系。教師是我們人際交往的重要對象;是知識的傳授者;是我們人生的導師;是我們人格模仿的對象。應該說,教師與同學之間是很容易建立一種「良師益友」的關系。但是,由於高教的特點,大學教師與大學生的接觸不像中小學那樣頻繁,課外時間師生交往不多。
從交往的內容看,往往僅僅限於傳授知識,交往的內容比較狹窄;從交往的過程看,對流性比較少,往往是教師講的多,學生聽的多,尤其是師生之間缺乏情感的交流,這就不利於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2、同學關系。同學是大學生人際交往最基本的對象,大學生與同學的交往最普遍、也最復雜。一方面,同學之間年齡相近,興趣、愛好相似,又在一個集體中學習和生活。因此,比較容易相處;另一方面,同學之間在生活習慣、個性等方面又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加之交往頻率過高、空間距離過小(如有些同學同住一個寢室),因此在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沖突。
而大學生對友誼的渴求十分強烈,對人際交往的期望比較高,一旦需求得不到滿足,又容易對人際交往產生消極的態度。
3、戀愛關系。戀人關系本身就是同學關系,但是,它是一種特殊的同學關系。我認為戀愛的觀點有三種。一種是浪漫的;一種是現實的;一種是理智的。少男少女、情竇初開,尋找一份浪漫、純潔的愛情,這是浪漫型的;現實型就是在大學里挺無聊,生活很單調,需要一個拌,一個傾聽的對象、相互依靠;至於理智型的,就是用未來的眼光從各個方面來挑選。
現代的大學里,學校不公開反對談戀愛,實質上就是默認這種現象的存在。但是當我們尚且無知,尚且貧乏,尚且幼稚,還是不要急著去品嘗那尚未成熟的青果。我們應該有一顆上進的心,要不斷進取,要去實踐自己的理想,所以,讓我們愛在懂事以後。就現在的我們而言,年少青春與書本為伴或許更有價值。
4、其他人際關系。大學生與其他人員的交往包括教師同學之外的學校其他成員、家庭成員、校外社會成員以及網路虛擬成員等。學校不是封閉的知識群體,而是與社會插著無數連通器。可以這樣說:社會上「風起」,學校「草動」;社會上「杯弓」,學校里「蛇影。」
G. 大學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現有哪些道德行為和不道德行為,又會對大學生產生哪些影響
您好,我想道德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教育出了問題。應試教育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道德了嗎?告訴過我們真正的道德恆久不變嗎?告訴過我們道德是在道理的基礎上建立德行嗎?哪個老師又教過我們,智慧、仁愛、正義、禮貌和誠信構成了完整的道德……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為了讓人擁有健康的心態、開朗的性格、旺盛的求知慾、活潑的交際能力、獨立生活的能力和獲取幸福的道德能力。而這些對人生最有用的能力,如果不能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獲得,能否在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中獲得?
孫立平教授認為,我們最大的危險是道德的潰爛…奇葩樂智認為,世界最大的危險是邪教的泛濫…從王寶森和徐才厚、順治皇和梁武帝的事例可以看出:
沒有人生意義的人容易空虛,弄錯人生意義的人容易瘋狂!在坑蒙拐騙,醉生夢死、自殺謀殺、恐怖襲擊等互害模式下,每個人都將是受害者…這世界急需一個最好的人生意義來指正人心。
人生最好的意義,絕不是苦求名利或獻身迷信,而是為了真正幸福…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智慧和修正言行而讓自己和別人都生活得更美好,才能進而獲得真正長久的快樂!
H. 大學生在微信朋友圈裡發布哪些內容會影響思想道德
負面的,頹廢的喪文化
I. 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 論文 怎麼寫
一、微信
如今是社交社會,為滿足人們的「社交需要和獵奇心理」,2011 年1 月21 日,騰訊公司推出一個免費應用程序微信,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微信通過網路可以快速的發送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不受通信運營商、操作系統平台的限制。同時,微信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務插件,例如基於位置的社交插件「搖一搖」、「朋友圈」、「公眾平台」、「漂流瓶」等,還可以使用共享的流媒體內容。微信為用戶提供公眾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戶除了可以添加好友和關注公眾平台,還可以通過微信將內容分享給好友以及將用戶看到的精彩內容即時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二、人際交往關系
所謂交往,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為了交流有關認識性與情緒評價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過程。人們通過人際交往產生人際關系。在社會學中,人際關系被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心理學則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僱傭關系、戰友關系、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微信集實用、娛樂功能於一體,滿足當下大學生多元化交流的訴求,讓大學生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方便並且富有趣味,因此,微信能風靡社交網路,成為智能手機社交網路APP 的領頭者,它所帶來的社交方式的變革正在潛移默化的融入大學生的生活,成為其的一種生活方式。
三、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如果你在某公共場所休息區看到某學生手拿手機左右搖擺,以為其手機粘水,那你就OUT 了;如果在校道上看到某學生對著手機大聲說話,你覺得他打電話怎麼開著免提,那你也OUT 了,別人這是在玩「微信」。玩微信成為很多年輕人的新風尚。當刷微信、分享朋友圈成為眾多大學生們的習慣動作時,大學生們也不知不覺地被圈進了一個微妙的「圈子」。不少學生利用微信的LBS 功能結識朋友,尋找驢友、求購書籍、共享學習資料等。通過修改微信的個性簽名,將個人需求反映到簽名中,利用微信LBS 功能讓大家看到自己的需求,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遠在天邊,也可以近在眼前。還可以通過修改微信簽名,向周圍的同學求助。新生小珊就是一位典型的大學生潮人代表。「在圖書館找自習座位找不到,失落ing」,她的簽名剛改了沒有幾分鍾,就被一位熱心的校友看到了,還主動向她提供了圖書館自習座位的「情報」。微信已經融入了當今的校園生活,其搭建起了大學生間信息資源共享的平台,LBS 功能讓互動不受專業、年級、地域限制,微信成為校園互動交流的流行方式,支持語言、圖片、視頻、文字等多種格式的信息發送,讓大學生之間的溝通變得豐富有趣。
四、微信給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安全隱患和消極影響
然而,現代社會所面臨的信任危機與安全隱患並不能保證每一對陌生人見面後都能夠成為「好朋友」。網友這樣調侃,微信微信,只可微微一信,不可全信。如果你全信,微信就會變成「危信」。
和傳統的網路社交相比,基於LBS 的微信在人際交往上雖然能夠隨時隨地藉助語音、圖片、視頻等方式模擬現實交往的現場感,「附近的人」能拉近陌生人交往過程中空間和心靈的距離,更加便捷地為虛擬空間建立起來的社交關系向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轉變,但是,以網路虛擬平台為介質進行的人際交往與現實人際關系所依託的面對面人際交往依然有著鮮明的區別。首先,必須認識到一點,能夠使得兩個個體間產生社交吸引的內在因素包括相貌、品行、性格等等⑤。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通過對一個人的觀察和日常的接觸,很容易獲知對方的相貌、行為舉止、性格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信息,由此完成零接觸階段、察覺階段,接著迅速進入表面接觸階段,對雙方能否建立社交關系以及關系的親密程度實現作出較為明確的判斷,並且雙方信息真實度較高,信任度較高。而通過微信的LBS 功能所結識的陌生人,彼此之間只能通過各自在微信賬號上展現出來的照片、性別、地址等信息以及在交流中所透露的個人信息來實現社交吸引,初步判斷能否和對方建立起社交關系,缺乏現實依託性,並且信任程度較低。雖然在微信上,人們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來組織傳播信息的內容,能夠更加完美的塑造自我形象,但隨著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更加深入,個人真實信息暴露程度加深,單靠線上建立起來的泛泛之交能否進一步轉化為中度乃至深度的依賴關系、交友吸引力能否繼續保持,將受到了比現實中建立起來的社交關系更為嚴峻的考驗。
五、辯證應對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的影響
一部分人認為應該提倡網路交友。他們認為網路的虛擬性,使得網路交友充滿神秘感,充分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網路交友為我們的社交生活開辟了新的空間,超越了現實中交友的地域限制。較之其他的網路媒介,微信在人際傳播中有著更加高效與便捷的特點,是較為先進的網路人際傳播媒介,微信網路群體的形成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結識新的朋友,二是集聚現實社會相熟的人,這些個體依靠信息的傳播以及互動交流逐步建立起穩定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網路群體逐步形成,並隨著時間的增加,對彼此的了解也日益加深,微信的個體會逐步傾向於利用這個交際圈分享和獲取信息。隨著朋友圈群體的形成,使用微信的每一個個體就像現實社會中的真實個體一般,形成社區化的網路人際傳播,社會個體之間通過信息傳播維護社區人際的共同部分,而之前在微信朋友圈所構建起來的網路空間,其實就是人際傳播的公共領域的形成。在朋友圈中,成員之間活動在一個緊密相連的圈子當中,成員之間的身份、所共享的信息、觀點都是透明的,相互之間對各自的觀點進行評論和發表見解。重視記錄和分享,並把這個作為首要的用戶體驗,大學生彼此之間的關系從線下發展延伸到線上,豐富了彼此間的交往方式和內容。正是這樣的一種共享性使得朋友圈內形成了一個私密的組織,不被陌生人打擾,使得圈內的感情更加的牢固,相對qq 等工具而言,其組織的嚴密性也更高。
微信「附近的人」功能在人們選擇微信交往對象時能夠產生心理上的親近感,並為轉化為現實人際關系提供了便捷條件。但能否轉化為現實關系很大程度上是由彼此間在微信這一虛擬社交平台上能否建立起穩定的社交關系決定的。所以,雖然人們有通過微信的LBS 功能結識陌生人的心理需求,但受諸多心理因素和客觀條件的影響,通過微信認識的陌生人彼此間很難建立起穩定的社交關系,人們很難如願通過微信LBS 功能達到預期的社交心理需求。
微信究竟好還是不好,因人而異,而且,在不同人的手裡,微信扮演了不一樣的角色。要正確對待就是我們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待。微信交友的行為本身沒有錯,網路在傳播好東西的時候,難免會夾雜壞東西,如果對廣大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少年缺乏主流文化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引導,就容易形成錯誤的人生觀、道德觀和理想價值觀而誤入歧途,甚至形成反社會人格。只有合理的利用微信,自覺抵擋其負面影響,才能使它真正成為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