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朋友交流 » 父母對微信朋友圈謠言

父母對微信朋友圈謠言

發布時間: 2021-07-24 23:17:12

A. 講講父母給你發微信謠言的時候,自己是怎麼引導他們的

假如我們真打算給父母粉碎謠言,那麼就先挑等級最高的。說不定爸媽也會在你耐心的科普下,慢慢發展出識別謠言的能力。

B. 微信父母朋友圈謠言怎麼辦

果斷舉報,拉黑聯系人

C. 中老年人成為微信朋友圈謠言的「轉發大戶」,父母總是相信微信謠言怎麼辦

「公安局最新緊急通知,太可怕了」……玩微信的朋友經常能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見過類似的鏈接,並且很多中老年人會信以為真並且轉發分享給他們的朋友。而這些謠言具有很強的規律性:65%的主題都圍繞著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養生這三大焦慮主題。

最後,還要看其專業定位是否與消息主題相匹配。門外漢就算在怎麼裝飾都說不出行內話的。

D. 爸媽總最是相信微信謠言,我該怎麼勸阻

爸媽總是相信微信謠言,每次都要很耐心的跟他們一一解釋半天。

E. 父母為什麼會相信朋友圈謠言

父母為什麼會相信朋友圈謠言
說到父母的朋友圈裡面的謠言,我們都不陌生。各種養生的、找孩子的、說各種所謂"內幕"的謠言,我們哪種謠言沒有在父母的朋友圈見過啊。那麼,為什麼父母的朋友圈會成為謠言的重災區呢?

一 什麼是謠言
首先,我們要給謠言下一個定義。究竟什麼算是謠言呢?
我們來看幾個典型的謠言標題:《出大事了,吃下這個必死無疑》、《緊急通知家人,央視曝光劇毒食品名單》、《天啊!最常吃的水果竟然比砒霜還要毒!》、《千萬別再吃這些食品了--毒性賽砒霜》、《太可怕了,你還敢吃這種致癌食品!》、《不要再買這個菜了!因為它100%致癌!》。
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對的!這就是我們平時經常能在父母朋友圈見到的謠言標題。
歸納上面的謠言特點,簡單點說,謠言是指那些在面臨模稜兩可的、危險的或存在潛在威脅的情境下出現的消息,其作用是幫助人們理解當前的情境或者應對風險。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謠言一定是未經證實的。
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聯合微信安全團隊發布《微信年度謠言分析報告》,報告中選取了一些在微信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文章,事實上,它們都被證實是謠言。報告以技術手段分析了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間,微信中被舉報次數較多的2000多條疑似謠言文章,對其中的600多條謠言進行了人工編碼。研究發現,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失實報道類,佔比達31.4%,主要包含社會政策/秩序、經濟狀況等內容;其次為健康養生類,佔15.1%,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疾病和健康養生等內容;再次為奇聞趣事類主題,佔比13.5%,主要涉及各類迷信怪談和八卦等。
二 為什麼父母的朋友圈會成為謠言的重災區?
1."把關人"缺位
美國心理學家庫爾特認為群體信息的傳播過程需要存在一些"把關人"(gatekeeper),只有符合社會價值和真實性的消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通道。但是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卻打破了這種限制,它並不存在這樣的把關人,所以任何人都能通過朋友圈這種社交平台進行消息的發布,這也就是父母朋友圈成謠言重災區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2.恐慌心理
恐慌心理是指人們聽到謠言時,在面對突發事件和現實威脅是可能會產生的特定心理反應,這種反應容易造成個體恐慌甚至群體恐慌。一旦受關注的重大事件有了最新進展,人們就會過分關注和過分反應,這是典型的謠言導致的恐慌心理的表現。由於朋友圈的半封閉特點,我們的父母在朋友圈裡面看到的信息都是認識的人發布的,會降低他們去分辨信息真偽的動力。
再加上我們的父母普遍文化水平都不會太高,和現在的年輕人比較還是比較低的,這也就導致他們對謠言的辨識力比年輕人差。他們缺少對謠言的辨識力,更容易相信謠言,從而更加使父母的朋友圈裡的信息真假難辨。
3.謠言內容的隱喻和數據陳述
謠言被不停傳播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裡面的內容和語言。
謠言的內容多包含著各種隱喻,而且我們可能難以發覺。例如上文提到的《不要再買這個菜了!因為它100%致癌!》,這篇文章把矛頭對准了人們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健康問題,而且講這個問題上升具體化為"100%致癌",這足以引起我們的恐慌和重視了。這比單單談健康問題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
還有謠言的語言上,數據的描述非常的具體,非常明確地讓我們的父母知道,這個問題非常地重要,從而使我們的父母不用用太多的認知資源即引起他們的注意。同樣地以《不要再買這個菜了!因為它100%致癌!》為例,它用"100%"給我們客觀、權威的感覺,讓我們的父母迅速相信了這件事。還有,謠言多用"致癌"等詞來營造恐怖感,這種包含著死亡的暗示利用了人們天生的對死亡的恐懼,讓我們的父母無法忽視其中的信息。
而這種恐怖感也就利用了我們的父母對於家人的關心,從而使我們父母經常轉發這類謠言到朋友圈裡。父母分享健康養生類的文章,代表他們關心一家人的身體健康,分享安全提醒類的所謂"新聞事件"或故事,因為在意一家人的平安;而分享心靈雞湯類文章,多數是因為情感上的寄託。
三 父母的朋友圈謠言成災,我們要怎麼辦?
每天被父母的各種養生類的朋友圈刷屏,有時還會被父母直接推送到我們的對話中,不停強調我們要注意這個,相信有這種經歷的不止筆者一個。
作為子女,我們在面對父母輕信朋友圈的謠言時,首先應該做到的是尊重。我們要對父母表達我們明白他們這么做的用意,達到共情,這為後面我們對父母的解釋打好基礎。
其次就是溝通解釋了,千萬不能一味地指責我們的父母。唯有向父母解釋清楚朋友圈謠言的特點,提高他們辨別謠言的能力,才是讓父母少傳謠的治本方法。

F. 說說父母無端的相信微信上的謠言咋辦

父母無端的相信微信謠言的時候,一定要用科學的知識給他們解釋一下,再查找相關資料給他們看。

G. 如何避免父母成為朋友圈的傳謠者

「少鹽有時候真的會致命!」看到媽媽發來的微信鏈接,武漢某大學二年級學生小陳無奈地搖搖頭:「一看就知道是造謠,但怎麼跟她解釋都不聽!」打開鏈接,長達4000字的文章,列舉了諸多所謂的「科學文獻」,試圖證明「少鹽有害健康」。其實,「這篇文章通過挑選『部分事實』,再精心設置『呈現方式』,試圖讓讀者相信一個與真相相去甚遠的結論。」沒過多久,「微信辟謠助手」發布辟謠信息,證實此篇文章系謠言。

近幾年,微信朋友圈流行一種貌似科學的「關懷式」文章,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打著科普的幌子,專門瞄準一些熱衷於養生或者病急亂投醫的中老年人,推行沒有科學依據的養生文章或所謂的「新科技」醫療產品和服務。說穿了,這就是一種謠言。統計數據顯示,從2017年6月至今,「微信辟謠助手」已辟謠文章數達116.42萬。饒是如此,仍然有眾多的「小陳」父母們迷信其中,充當了謠言的「使者」還渾然不知。

近幾年出現的微信圈養生謠言,其造假方式一般有三種:一是捏造數據,製造恐慌。微信朋友圈的很多文章數據水分很大,發布者會根據實際需要人為地進行改動,例如在談到某一疾病的時候,患病人數明明只有幾十人,他們卻可以篡改成幾萬人,以此達到誤導的效果。二是修改文獻,張冠李戴。就是直接從國外研究期刊上「扒」論文,翻譯的時候動動手腳,添油加醋,把一個某權威機構新出爐的科研成果套在自家產品上,佐證產品功效,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三是套用醫學理論,以假亂真。就是打著醫學專家的旗號,進行似是而非的虛假文章傳播,最終讓消費者誤入歧途,上當受騙。

網路的迅猛發展,讓智能手機走入了千家萬戶,同時也為這些微信圈謠言提供了藏污納垢的場所。所以,對於那些熱衷於養生的「小陳」父母們來說,一定要提高防騙意識,不要當了「謠言使者」、被壞人當槍使了也不知道。當然,要想徹底遏制這種亂象,除了「父母」們的警覺和觀念的轉變,在監管上也要加大力度。而對於執法部門來說,應督促自媒體平台對發布的文章加強審核,比如可以通過關鍵詞屏蔽、黑名單提醒、曝光等方式來控制謠言的傳播,讓其無所遁形。

H. 爸媽給你發微信謠言的時候,你是怎麼回的

我爸媽特別認死理,和他們辯解肯定是沒有用的。
所以我會直接網路搜索把謠言揭穿的文章分享給父母,用科學事實說話,讓父母心中也有個底,不至於盲目輕信。

I. 怎樣讓爸媽不信微信朋友圈謠言 辟謠攻略大全

朋友圈謠言問題難以對付的原因,許多嘉賓都認為,心理學層面是一個關鍵。知名心理學家唐映紅表示,從心理學上,人們去信謠、傳謠或是人類天性。謠言不管再怎麼語焉不詳,再怎麼沒有時間地點出處,也不妨礙被人們相信。對於老年人的狀況,北師大心理學教授許燕專門進行了剖析,「現在老年人的需求裡面,安全感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年齡的增大,死亡恐懼會增加,越是這樣越會關注養生,這塊很容易輕信。」在中國農業大學羅雲波教授看來,關於謠言心理學方面的工作,學界做得可能還不夠,「探索傳謠、信謠的心理學基礎,以及必要的社會心理學基礎,這些理論層面的東西,我們還要再向一些大學的學者研究,這樣才能在實踐上指導未來的實踐。」
面對爸媽朋友圈謠言泛濫,我們該怎麼辦?盡管問題解決起來很困難,嘉賓們還是積極給出了建議。
首先一點是「是尊重你的父母,別挑戰你父母的世界觀」。科學作家黃永明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一個人堅信這個東西(謠言),很多時候不是你把一個相反的事實擺在他面前,他就能夠馬上接受的。」「你在辟謠的時候,你不能讓對方覺得你在挑戰他的世界觀,你要尊重他,要讓他感覺到他去相信你這個事實,也不會對他的世界觀產生挑戰,這種情況下,他才有可能被說服。」這是許多專家共同觀點。科普作家雲無心表示,「必須堅持平等傳播的原則。你如果不尊重讀者,你將沒有辦法傳播。因為你再罵他,再居高臨下批判他,他還是不相信你。」對一般的人尚且如此,對待父母就更應該注意了。農大副教授朱毅也表示,如今很多科普叫做「打臉式科普」「強制性科普」,其實不好,應該用「擁抱式科普」才能取得成效。
第二點,對於父母的朋友圈,辟謠要有重點。這也是農大副教授朱毅提出來的看法。「如果謠言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課題,咱們就要關注它。」在北大教授馬冠生看來,父母長輩相信食物相剋這種現象是無可奈何的,「有的傳言,你現在想打破它並不容易,因為它植根於文化之中,比如養生存在於整個的社會體系當中。隨著一代一代人的成長,新一代的科學素養也提升上來,這些傳言可能慢慢就消失了。」
第三點,讓爸媽從他們感覺可信的地方獲得信源。這是馬冠生教授的建議,「好比我回家,我要跟我岳父母說吃這個、吃那個會有營養,說了也不相信。如果我拿北青報專欄上說的話,可能就相信了,因為覺得那個更有權威性。」丁香園高級編輯張新艷也同意這個觀點,要給父母可靠的信源,「比如三甲醫院的微信公眾號,他們推的內容可能是可靠的。」丁香園學術拓展經理張廣有更是把這點發揮到了極致,「我專門請高血壓的一個權威教授,專門去掛了他們的號,請他們給我(父母)講了一下。這是最有效的,因為他是最權威的。」
第四點,讓擺脫謠言侵害的父母成為廣場舞社群的「意見領袖」。這是張新艷給出的「進階建議」。因為長輩有自己的社交圈。在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蔡靜看來,廣場舞社群正是食葯醫療類謠言傳播最多的地方之一,這個社交圈對於他們來說是最可信的。如果你能讓自己的父母朋友圈擺脫謠言侵害,那麼請鼓勵他們去廣場舞社群中傳播正確的信息,這樣其他老人群體也不會去相信朋友圈食品養生謠言了。
如何「還爸媽朋友圈一個藍天」,可以參考專家們的建議。但前提是積極去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

熱點內容
微信三天可見我還能看到對方朋友圈 發布:2021-08-17 15:55:04 瀏覽:114
微商神器x3朋友圈 發布:2021-08-17 15:54:12 瀏覽:667
微信朋友圈怎麼才能不壓縮視頻 發布:2021-08-17 15:53:58 瀏覽:746
af男裝微商 發布:2021-08-17 15:53:01 瀏覽:455
微信發朋友圈文字只顯示一行 發布:2021-08-17 15:53:01 瀏覽:775
微信怎麼看對方設置不看自己朋友圈 發布:2021-08-17 15:53:00 瀏覽:564
微商的萬斯是正品嗎 發布:2021-08-17 15:51:29 瀏覽:246
通過微信朋友圈加好友嗎 發布:2021-08-17 15:50:38 瀏覽:802
微信發了朋友圈之後怎麼修改 發布:2021-08-17 15:46:26 瀏覽:633
微商猜拳送手機詐騙怎麼辦 發布:2021-08-17 15:46:25 瀏覽: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