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卸磨殺驢
Ⅰ 關於卸磨殺驢的朋友圈說說有哪些
卸磨殺驢,是說磨完東西,卸下磨子,就將拉磨的驢子殺掉,覺得留下無用,還是個累贅負擔,有比喻將幫過自己的人,事成後就一腳踢開,甚至設法加以禍害之意,是含貶義的,頗有過河拆橋,過橋丟棍之義,更暗指以德報怨,恩將仇報,翻臉無情,上屋抽梯,忘恩負義之人的做法。
一說到卸磨殺驢,就想起那句話,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總給人一種悲憤凄涼感。狡兔死,走狗烹,自古至今,凡此種種,屢見不鮮,早已司空見慣了,誰不自私,誰不現實?無情無義之徒,失信失德,品德低劣者實在不少,見利忘義,見財即貪,為爭名奪利,無所不用其極者還少嗎?
為人處世做事,應有原則立場,有底線,不應為私利而不顧一切,應有品有德,不應為名利而忘義棄德。更不可如卸磨殺驢般,不知感恩還恩將仇報而忘恩負義又無情。卸磨殺驢者是目光短淺,胸襟狹隘之人,有善始而難善終。凡事總有因果,自古到今,卸磨殺驢者,又有幾個能善終而不是惡終?所以,為人做事,還得思前想後,修心煉品立德多行仁善為美。不知感恩,不會報恩,還恩將仇報,忘恩又負義者,一時可能得意風光,但災禍很快就會降臨。人不應卸磨就殺驢,卸磨殺驢者就不想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Ⅱ 「不發與公司相關的朋友圈」應該成為被辭退的理由嗎
肯定不應該啊,我是沒好好完成工作了,還是出賣公司機密了,你辭退我。
你是給我廣告費了,還是我和公司簽訂賣身契了,我非得在朋友圈發公司的事。
真是林子大了啥鳥都有,公司多了,啥樣奇葩都得遇到。
所以我們小員工能怎麼辦呢,只能兢兢業業工作,本職工作做好,無可替代,就不會被一個「不發與公司相關的朋友圈」奇葩理由辭退。
然而這種腦子有坑的公司和老闆還是離的越遠越好,林子那麼大,總有能和你這顆大樹匹配的好鳥。
Ⅲ 微信游戲猜成語大學士
61、破門而入 62、有眼無珠 63、頭重腳輕 64、甘拜下風 65、雌雄同體
66、氣吞山河 67、水中撈月 68、兩廂情願 69、四平八穩 70、背水一戰
71、行將就木 72、寄人籬下 73、口說無憑 74、食指大動 75、九死一生
76、人中之龍 77、五體投地 78、樂極生悲 79、卸磨殺驢 80、滿園春色
Ⅳ 為什麼百度知道提現難度增大了,是卸磨殺驢的手段嗎
.網路知道提現要湊夠30元或50元都行,你去答題,看視頻,去直播間投票估計20天就能湊夠30元,提現分微信和度小滿分享就到帳。每個App軟體都是開始分福利多,以後都逐漸漸少。
Ⅳ 關於卸磨殺驢的朋友圈說說有哪些
1、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俗話又說:過河拆橋、卸磨殺驢、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知恩圖報是做人的必修課,不可忘恩負義,否則做人就不及格啦!
2、一個人要講信義,卸磨殺驢會讓你一無所有。
3、有用的時候把自己當祖宗,沒用了就卸磨殺驢,這種人不可靠。
4、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可俗話又說:過河拆橋、卸磨殺驢、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鴉尚有反哺之義,羊都知跪乳之恩,何況人乎。知恩必報真君子,忘恩負義是小人。
5、封建帝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對於幫助自己篡權奪位的人,往往採取卸磨殺驢的手段來處置。
6、篤信"人多好乾活,人少好吃饃",對創業的功臣,既怕其功高震主,更懼其伸手要財。企業走上平穩發展的快車道之日,就是上演過河拆橋、卸磨殺驢之時。這種看似聰明的做法,往往只會帶來"財散人散"的結局。
7、過河拆橋是本性,卸磨殺驢無道德。古今多少薄情者,忘恩負義心腸黑。
8、有人常用「卸磨殺驢」來形容對老闆的不滿,細想一下,如果是頭會拉磨的好驢,如果您是東家您捨得殺驢嗎?東家揚起鞭子轉兩圈,放下鞭子就偷懶的懶驢,只想吃硬料不願嚼青草饞驢,如果您是東家您願意養這樣的驢嗎?即使您仁慈將此驢轉賣給別的東家,也是逃脫不了被宰的命運,因為他就是塊食料。
9、大家巴心巴肝地為他解決了這事兒,他卻卸磨殺驢,過河拆橋。這種人要敬而遠之。
10、對於你幫了別人,別人卻反過來害你,用一句話貼切的形容,就是卸磨殺驢。
Ⅵ 微信加你之後一句話不說再把你刪掉是種什麼心理
這種人一般是不喜歡交對自己沒有什麼價值的朋友,對自己有用的微信經常聊天,沒有什麼用的又礙於面子不得不加,但是加上之後又么有什麼利用價值,時間久了,看見微信,感覺礙眼,直接就給刪除了。
Ⅶ 新加的微信朋友,她離婚了很鬧心,我給她勸好了。後來他給我刪了,這算不算卸磨殺驢。
當然算啊
Ⅷ 微信朋友用你跟你聊天,不要了都不回你信息想在朋友圈罵她,怎麼說
過河拆橋卸磨殺驢之類的都可以,但是,這樣的人不可交,你也沒必要在朋友圈罵他,傷了和氣,這樣的人,以後不理他就得了
Ⅸ 古代形容卸磨殺驢的句子 ……豬狗烹……
古代形容「卸磨殺驢」的句子是兔死狗烹。
兔死狗烹是漢語成語,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作謂語、定語;諷刺用語。
基本解釋;
烹的解釋:烹:燒煮。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
出處: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典故來源
一、范蠡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任用大夫文仲、范蠡整頓國政,經過十年的忍辱負重和勵精圖治,使國家轉弱為強,終於擊敗吳國,洗雪國恥。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仲送來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 文仲此時方知范蠡並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仲,臨別留下佩劍讓文仲自刎,文仲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二、韓信
這一成語也比喻西漢時劉邦將一些建國時建功立業的大將們悉數殺光的情形。漢五年劉邦當皇帝後為削弱韓信的勢力,把當時是"齊王"的韓信徒封為"楚王",使其遠離自己的發跡之地,漢六年又有人適時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又再將他貶為"淮陰侯",漢十年,皇後呂雉又以謀反之名將韓信誘至長樂宮殺死。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韓信於公元前196年身首異處,這對共過患難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後只相處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韓信在臨刑之前發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