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常見謠言類型及舉例
1. 網路謠言的典型案例
1、柑橘蛆蟲事件。
2、」地震」傳言令山西數百萬受驚民眾。
3、「爆炸謠言」導致江蘇鹽城群眾大逃亡和部分民眾遇難。
2. 怎樣快速判定微信朋友圈的謠言
來源:!!知道日報!!
(本文從《知道日報》中復制而來,這應該不算侵權吧。。)
真的有理有據的駁斥謠言是一件比寫論文還要煩人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查證資料才可以。即便對於准專業人士這也是很麻煩的事情,更不要說普通讀者了。不過如果把目標放在「快速對某篇文章下一個粗糙定論,判定他90%甚至99%的可能是否是謠言」,那還是有捷徑可循的。今天總結的捷徑有這么幾條:
1.看微信公眾號名字,准確率90%
打開微信文章,標題下面出現的就是發布者的名稱,這是重要的第一關。媒體是一個專業度細分程度很高的行業,比如一個科學親子的公眾號,討論一下兒童該不該吹空調是可以的,但是跑去討論股市大盤就胡扯了。同樣的,如果一個叫做什麼「XX地產」,「XX通訊」,「XX硅藻泥」的公眾號,發一篇《這些孩子最喜歡的食物都有毒》的文章,90%的可能是謠言。因為這些公眾號是沒有專業知識給出這樣的建議的,你憑什麼信一個地鐵口貼膜的人給你的營養學建議呢。
怎樣快速判定微信朋友圈的謠言?
2.看文章語氣,准確率95%
區別專業建議和謠言的另外一個方法就是看排版和語氣。如果一篇文章是出自專業人士的手筆,語氣會帶著習以為常的平淡感。就跟醫生看病一樣,哪怕是絕症也不會大驚小怪。所以如果一篇文章裡面充斥著各種嘆號、語氣詞、形容詞,感覺跟剛丟了手機一樣憤怒,那寫這篇文章的人八成不了解自己說的這個問題。
3.看排版,准確率80%
文章的排版是和語氣類似的另外一個標准,專業人士的文章也不會有各種新奇特的排版修飾。對於專業型作者來說,加粗和下劃線,再用點底色就不錯了,不會用更多的修飾來弱化自己的專業形象。這是大學寫論文落下的毛病,部分人是改不掉的。一篇花里胡哨的文章,發布者的專業性就是非常值得存疑的。
還有一個簡單的竅門是看字體大小:文章字型大小很大的話,謠言可能性就很高。和各種電話騙局一樣,微信謠言的主要目標讀者也是老年人群。因此發謠言貼的營銷號們有時候會很貼心的把字體放的很大,來方便老年人閱讀。
4.看證據和專家,准確率90%
當然最差勁的謠言貼是根本沒有證據的,它只會告訴你XXXX是劇毒,XXXX吃了就死人這樣。這種謠言貼會占據謠言總量的一大半。如果你看到一個只說有毒連有毒物質名稱都說不出的,這就是最懶的謠言類型。稍微不那麼懶的謠言則會和科普貼、新聞一樣,會有各種專家和研究報告作為證據來取信於人。如果你發現文章背後標上各種參考文獻Reference,這樣的文章的作者八成上就是一個被教授洗腦的學院派,文章可信度就會高很多。
但這樣的文章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的新聞稿則會引用一些國內專家或者高級媒體的話,這時候要看引用的來源和頭銜。如果是中科院院士就加1分,如果是XX省XX市XX縣衛生防疫站站長,就算了。而引用媒體則不是一種有效證據,出品過《走近科學》某些媒體的科學權威度也就比菜市場大媽好些。
另外一種專家是「洋大人」,這個時候要看一下句子語法結構,不錯的證據是這些的:「某年某國某大學的某某博士在某期刊某月號上發表了這樣的論文」,這就跟參考文獻的級別差不多了,上文中少一個某,就弱化一點可信度。如果只是說「法國科學家發現」,這就跟廢話一樣。
如果證據是微博大V們話,這樣的文章也需要打問號。這種轉了幾手的證據可信度不高。尤其是被引用的大V的主營業務是公知的話,可信度就更低了,畢竟公知只要反政府反社會就會跳出來。就像某個被麥當勞薯條含有毒物質氯化鈉的釣魚文章釣出來的前抑鬱症患者一樣。這樣的人只管發聲嚇人,可根本不管去核實新聞。
5.看結論嚴重度,准確率95%
最後也最關鍵的一種方法是,牢記一點:所有嚇唬你的文章,默認都是謠言。結論越是絕對、越嚇人,越可能是謠言。這個世界上很難突然從石頭裡面跳出來一條爆炸性的嚇人新聞,即便有,這條新聞你第一次看到是在微信上的可能性更低。
看過美劇Newsroom的人會記得:一個負責的新聞媒體都必須假設所有爆炸性新聞是虛假的。這是因為人都會下意識的支持自己的第一印象,如果你先默認一件事情是真實的,那麼以後挑錯就很難了。面對微信上嚇人文章,則也應該一律默認都是假的,用挑刺的眼光來看,看看能不能找出漏洞,這樣大部分時候你就會發現這些文章是漏洞百出的。假如你先被嚇住,那麼再看文章內容,就會越看越像真的。
結論:
判斷一條微信文章是不是謠言,其實並不難,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的結論讓你很害怕,默認他就是謠言。然後去看發帖的微信號是誰;文章中結論是什麼專家給的;文章的論證格式是否專業還是花里胡哨。這樣可以排除你至少90%以上被謠言欺騙的可能性。
(作者:羊城網BBS網友「劉志超」,文章略有刪改)
3. 朋友圈裡哪些養生知識,是常見的謠言
你朋友圈裡轉的這些內容是謠言、不可信!
謠言一:大蒜油炸變紅是地溝油
談地溝油色變是一普遍的社會現象。之前熱傳了一個鑒別油是地溝油與否的方法:大蒜油炸變紅是地溝油。這個方法吸引了諸多人的眼球,群眾紛紛效法,發現大蒜在某些油中的確會變紅,便對此深信不疑。
這個方法真的靠譜嗎?答案是不!第一,此種鑒別方法的原理是大蒜遇黃麴黴素會變色,而在科研資料庫里並沒有大蒜遇黃麴黴素變色的說法,可信度很低。第二,黃麴黴素是地溝通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質,但地溝油中不一定會含有黃麴黴素,也可能是其他物質。第一點就可以直接把這個謠言推翻了,假如第一點成立,第二點也不成立。如此這般,這個謠言不攻自破了!
謠言二:蝦和維生素C同吃會砷中毒
網路流傳一名太晚女孩無緣無故七竅流血暴斃,有解釋稱:問題在於她在吃了大量的蝦後,又服用了維生素C,蝦中含有砷,在維生素C的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導致砷中毒。人的正常膳食中,每餐都含有相當劑量的蝦和維生素C,蝦和維生素C同食可導致砷中毒?實在無法令人信服!然而就是有人對此誠惶誠恐。
首先,從蝦所含有的砷來看,即使是吃進去後全部吸收,並與維生素C起反應,都不足以達到砒霜純品的口服致死量,不可能引起急性砷中毒。其次,維生素C是一種強氧化劑,在酸性環境下比較穩定,胃中的消化主要是物理過程,食材中的砷和維生素C不太可能在胃中起反應。所以,安安心心地吃番茄炒大蝦吧!
謠言三:榴槤不能和牛奶一起吃
又是一則流傳的消息:中國遊客吃榴槤後喝牛奶,致咖啡因中毒、血壓飆升,引發心臟病猝死,而且據說泰國還有明確的規定,食用大量榴槤後,8個小時之內不能飲用奶類食品。事實果真如此?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榴槤和咖啡都不存在咖啡因這種物質,這個怎麼都說不通吧?還有我們平時很愛的甜品:榴槤蛋糕、榴槤冰淇淋都是混合鮮奶、煉乳與榴槤製作而成的,不也是該吃吃該喝喝!
謠言四:蘑菇富集重金屬不能吃
有一個「博士」稱:蘑菇不能多吃,因為蘑菇富集重金屬的能力特別強,幾乎所有的重金屬,都富集在蘑菇中,但人體卻沒有排出重金屬的機制,時間長了,這些重金屬就會在腎小管內聚集,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腎小管的壞死。
好像說的也很有道理?別被忽悠了!一些蘑菇能富集重金屬是客觀事實,而富集的程度主要取決於土壤的污染程度,蘑菇的富集重金屬是蘑菇對不良生長環境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重金屬並不是蘑菇生長的必須養分,對蘑菇也沒有促進作用,所以在種植中也不會有人為添加。綜上,正常渠道采購的蘑菇可正常食用無需擔心,但從膳食均衡的角度出發,還是建議每天控制一定的量食用。
謠言五:用微波爐加熱食物會致癌
微波、輻射這樣的詞總能引起許多人的恐慌,關於微波爐傳說也就往往得到格外關注。在這個聞癌色變的年代,「微波爐加熱產生致癌物」更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復中成為廣泛接受的「信念」。
那麼微波爐到底會不會致癌呢?微波是一種電磁波,跟可見光本質上是同樣的東西,它們的差別只在於頻率的不同。微波的頻率比電波高,比紅外線和可見光低,電波和可見光不會致癌,自然也就不難理解頻率介於它們之間的微波也不會致癌。
4. 2017微信朋友圈當中常見的謠言種類,急用謝謝
謠言不能說,說多了就是傳播謠言,傳播謠言違法,請知悉
5. 微信朋友圈發哪些內容屬於 傳播惡性謠言等違法違規內容
微信里邊最好別發那些無聊的東西,什麼誰家小孩子丟了,哪裡又發生大火災了,還有哪個學校食物中毒了等等,不是你親自看見的就不要發,這些我覺得都是違規的屬於惡性傳播的違規違法行為
6. 關於朋友圈謠言的例子
你網路下就知道了,我就給你列幾個吧,
微信使用@符號會被人工監控
有人利用塑料製造假大米。
肉、蛋、奶是現代老年病的根源。
高考700分都上不了清華北大
7. 朋友圈裡經常能夠看到各種謠言,應該如何鑒別這些謠言
朋友圈裡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各種謠言,那麼應該如何鑒別這些謠言呢,其實謠言都是很多相似之處的,可以從標題,內容,排版,發布的公眾號來鑒別這些謠言。
微信的謠言泛濫,所以每個人都有提高辨別謠言的能力,如果因為無知散播一些謠言是會受到法律的懲罰的。
8. 2020年朋友圈十大謠言有哪些
1、糧食短缺,趕緊屯米搶油
傳言稱:「受疫情影響,國內糧食短缺,要趕緊囤米搶油。」
真相:對此,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部門回應:「我國糧食產量和庫存充足,市場上貨足價穩,米面供給充裕,無需搶購囤積」。因此大家盡可放心。
2、大蒜水、白酒可以殺滅新型冠狀病毒
疫情期間,網上流傳一則「偏方」:「吃大蒜、喝高度白酒可以消滅新冠病毒,效果勝過其他防疫用品。」
真相:目前沒有任何特定食品能幫人抵抗新冠病毒。因此無論是大蒜還是白酒都殺不死新冠病毒。我們常說的酒精消毒指的並非飲用酒精飲品。喝到胃裡的酒進入的是消化系統,而新冠病毒感染的是呼吸系統。
3、鍾南山院士前往某地協助疫情防控工作
隨著疫情進展,「鍾南山院士落地成都」、「鍾南山已抵新疆烏魯木齊抗擊疫情」、「鍾南山前往歐洲指導他國抗疫」等消息在網上相繼涌現。
真相:傳聞所述的終南山院士行程皆是憑空捏造,每當出現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類似的不實傳言就會同步更新。
4、全國各地摘口罩時間表出爐
真相:經查證,相關部門及媒體都沒有「可以摘下口罩」的說法。
專家分析認為,其他呼吸道傳染病也即將進入流行季節,加上春節期間人員流動性加大,聚集性活動增多,都將進一步增加疫情傳播的風險。戴口罩仍是很重要的自我防護手段。
5、蚊蠅可以傳播新冠病毒
有傳聞稱,蚊蠅可以通過叮咬人類或其他動物傳播新冠病毒。
真相: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王麗萍表示,根據目前研究,蚊蠅不具備傳播新冠病毒的生物學基礎。目前全球也沒有發現因為蚊蠅等媒介生物導致人感染新冠病毒的報道。新冠病毒主要還是通過飛沫傳播,或是通過接觸被感染者污染的物體後經眼睛、口腔或者鼻腔黏膜等傳播、感染。
6、2020庚子年之災
網傳庚子年多災多難,「地球引力場/磁場紊亂」、「地質/氣候大災難」等言論在各大平台頻刷存在感。
真相:所謂「近期地球引力場、磁場發生紊亂」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根據我國在軌風雲衛星對太陽總輻射量、太陽活動、地球磁場等的長期觀測業務,目前未發現有任何異常。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也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謠言所講的問題跟南方的強降水和今年的災害有關系。
7、香油滴在鼻孔,可以阻斷一切流感和瘟疫傳染
「每天出門前用棉簽蘸點小磨香油,滴進兩個鼻孔內,輕捏幾下即可」,網傳這種做法可以阻斷一切流感和瘟疫的傳播,被大量轉發。
真相:美國普渡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雲無心指出,流感和瘟疫由病毒侵染所致。鼻孔里塗香油既阻止不了病毒進入人體,也影響不了病毒復制增殖,因而對流感和瘟疫起不了任何防禦作用。
8、出現流鼻涕和咳痰,不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今年夏季,不少微信群都在擴散這樣的消息:「新冠肺炎的病徵是乾咳無鼻涕,所以出現咳痰、流涕症狀的就不是新冠肺炎」。
真相:根據國家衛健委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臨床表現是發熱、乏力、乾咳,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瀉等症狀。所以,根據是否流鼻涕和咳痰來判定是否感染新冠肺炎,是不準確的。
9、電吹風強檔對面罩、面部和手部吹30秒就能消毒
「用電吹風吹口罩、面部和手部30秒鍾就可以消毒」的說法一度霸屏朋友圈,更有升級版稱「此法可讓口罩反復使用」。
真相:新冠病毒確實對高溫敏感,在56℃以上30分鍾環境中確實可以自行消亡。但傳言所說使用電吹風的方法無法達到這一條件,非但不能殺滅病毒,還很可能因此損傷面部和手部皮膚。
10、大盤雞、燒烤、涼拌菜被艾滋病毒感染
網上的一則「緊急通知」稱:「近期有人在恐怖勢力的指揮下,涌進全國各個城市,把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滴到食物里。」
真相:北京佑安醫院感染中心主任醫師郭彩萍解釋,艾滋病不會通過食物感染。艾滋病病毒一旦脫離體液環境,存活性和致病能力都會下降。離開活體血液的艾滋病病毒隨血細胞和淋巴細胞的死亡會失去增殖能力,繼而死亡。
9. 朋友圈十大謠言
1、全國銀行正式成為中國失聯兒童安全守護點
謠言內容:「10月1日起,全國銀行正式成為中國失聯兒童安全守護點!銀行就是失散兒童守護人。只要孩子進了銀行,即便暫時與家長失去聯系,孩子也不會被拐賣或出現意外。真要都接力起來能幫助多少走丟的孩子......」
真相:全國銀行系統近期並未發布此類通知,銀行網點也沒有能力提供相關服務,上述信息為謠言。在兒童走失之後,最可靠的力量就是警方。教孩子記熟親人的名字和電話,並學會報警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2、國慶期間日系車通行正常收費
謠言內容:「近日,網上一則關於國慶高速收費的傳言也在網路上悄然擴散:國慶期間日系車上高速正常收費,有圖有真相。」
真相:經過媒體記者聯系交通部門得知:從未有關於日系車和其他車輛區別對待的規定,網上的傳言為謠言,當中的圖片純屬網友的惡作劇。
3、癌症真正的元兇是塑料
謠言內容:「近日,一張圖片被網友熱傳:圖片上是某醫院營養科的一則『重要信息』,上寫根據美國醫生協會的最新研究,發現癌症的起因是塑料。」
真相:經過媒體調查發現,美國醫生協會並不存在,且這樣的說法也是無中生有。目前並沒有證據能直接證明塑料加熱與致癌之間存在著必然的、令人信服的聯系。
4、蘑菇不能和茄子、小米、大黃米同食
謠言內容:「今年蘑菇豐收,蘑菇可以和小白菜一起炒,但不能和茄子一起吃,會中毒,在水焯蘑菇的時候放大蒜,如果大蒜變色了,就有毒,不可食用。而且蘑菇和小米、大黃米千萬不要同吃,會產生一種毒素,醫院治不好,後果很嚴重。」
真相:經記者向醫生求證得知:蘑菇和茄子、小米、大黃米同食中毒缺乏科學依據。經過上網搜索發現:早在2年前就有一樣的傳言,當時的結果也是查無此事。
5、女孩吃完柿子又喝酸奶中毒而死
謠言內容:「家裡有孩子的注意了:現在是柿子上市的季節,雖然很好吃,但是千萬不要和酸奶,海鮮,酒一起吃!而且不要空腹吃!
今天剛剛發生一件真事:一個小女孩吃完柿子又喝酸奶,結果不到半個小時就中毒死了!請大家轉告給更多人知道,以免悲劇再次發生。」
真相:醫學專家表示:從未聽說過「柿子+酸奶」會中毒的說法,也未遇到這種案例,不要過分擔憂,但柿子確實不宜多吃。
6、無核葡萄系避孕葯培育
謠言內容:「一段手機拍攝視頻在網路上被瘋狂轉發,視頻中一位疑似『果農』身份的中年男子稱,無核葡萄是用避孕葯培育的,孩子吃了會絕育。這一駭人說法讓人們恐慌不已。對無核葡萄望而卻步。」
真相: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辟謠,相關農學醫學專家也作了專業解釋:無核葡萄系避孕葯所培育純屬謠言,避孕葯是動物激素,對植物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7、喝涼白開水等於慢性自殺
謠言內容:「最近一段視頻在網路上瘋傳:某養生節目現場,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基礎學院副院長賀娟講了『喝涼白開等於慢性自殺』,現場大媽表示震驚,鼓掌叫好。」
真相:該說法缺乏科學依據,至今科學家並未發現涼白開對人體有威脅的證據。在保證水的衛生的前提下,喝涼水即便對胃有刺激,抑或引起氣管收縮,但很快可以恢復,腸胃敏感的人要注意,身體健康的人不必擔心。
8、NASA要增加第13星座蛇夫座
謠言內容:「最近,網上大量消息傳開,說NASA剛剛在Cosmopolitan英國版上出版了新的星座圖,各大媒體紛紛緊跟報道,聲稱NASA發布了新星座圖,增加了第13個星座,並且調整了其他星座的日期。」
真相: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官方表示:討論的是天文學,而不是占星學。這些消息均為謠言,而且不應該將天文學和占星算命的星座混為一談。
9、六小齡童因病去世
謠言內容:「近日,網上熱傳一則《美猴王——六小齡童,昨天因病去世,送『猴哥』最後一程》的信息。這條信息稱,在83版《西遊記》中扮演孫悟空的演員六小齡童(章金萊),9月10日早上八點半病逝於浙江紹興慈濟醫院,享年57歲。」
真相:「六小齡童」本人專門發微博進行過辟謠,並表示希望國家網路有關部門能對這類惡意傳播謠言的行為查到源頭進行嚴肅處理,也希望各位網民朋友不要輕易信謠傳謠,在轉發之前請先核實清楚。
10、微信「仰慕的人」鏈接有病毒
謠言內容:「在咱們群里,有一個人是我最仰慕的。人品高,大家喜歡。顏值超高,是我的楷模,我的榜樣。這位是誰?請看資料!weixin://dl/profile。就是這個,有報,是病毒!在用戶點開時,用戶的資料,就有可能被復制了。如果,用戶用手機支付過,購物過,微信支付過,相關的密碼,也就隨之被復制了。」
真相:對此,微信團隊已發布聲明:此鏈接是微信和客服網頁里,用來協助用戶快速進入自己個人頁面的快捷鏈接,除了能直接跳轉到用戶個人頁面外,沒有其他作用,網上傳播的此鏈接是病毒、泄露信息等說法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