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視鏈微信朋友圈
① 所謂的朋友圈步數鄙視鏈,真的能知曉一個人每天都是否出門了嗎
現在好多朋友圈他都會在曬出自己今天走了多少步,然後明天走了多少步,但我們看到別人的數字的時候肯定會感覺到這個人真的是特別的好,因為她能夠很好的去鍛煉自己的身體,然後能夠將這些個健康保持的非常良好。其實現在大部分的人他們即便不出門兒,從網上購買回來一個小工具也完全可以替代的,其實這也是一種多好的現象。
因為經常鍛煉確實對身體有好處,然後能夠保證身體的一個健康性,如果你總是用一些個虛假的東西來掩飾自己,或者說蒙騙別人的話,我覺得這根本就不是一個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鍛煉身體對你本身有好處,如果你總是這樣在欺騙自己,那麼你的身體健康只有你自己才能知道。所以說有的時候我們應該好好的來讓自己去做一些個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健康得到一個很好的保持。
② 年輕人,不必被“相親鄙視鏈”嚇壞了
大家都知道鄙視的近義詞是渺視、蔑視、鄙薄等,雖然知道鄙視的近義詞,但是大家知道鄙視鏈嗎?應該承認,相親鄙視鏈的確是某些現實問題的反映,比如戶籍、房子,戶籍制度使北京等大城市戶口隱含的福利越來越多;而不斷攀升的房價,直接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不過它真的這么面目可憎嗎?沒北京戶口的不行、沒房的不行、收入低的不行、女博士不行、屬羊的不行,朋友圈被一篇《中國式相親價目表:我兒子才33,不考慮沒北京戶口的姑娘,有戶口的殘疾也行》的文章刷屏了。
這篇文章之所以成為「爆款」,一方面在於它通過某些極端個例,為我們構築了一條殘酷的相親鄙視鏈。居於頂端的是有北京戶口、有房有車、月薪數萬的頂級白領,居於末尾的是沒有北京戶口,沒車沒房,月薪微薄的外來打工人員。正因為如此,「高薪和車房遠不及一本北京戶口來得誘人」,「北京戶口,輕度殘疾也可以」,「外地人的徵婚簡歷都扔樹根下」,「只要察覺對方帶著或輕或重的口音,他們便果斷擺擺手:『我們不找外地的!』」。很多人由此感嘆,中國式相親,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愛。
另一方面,這篇文章藉助了這個新概念,重申我們這個社會最引人關注、最讓人焦灼的幾個老議題:戶籍、房子、階層流動。尤其對於正在事業上升期或者婚戀期的年輕人而言,他們面對的是這幾個議題的重疊。於是他們不免再次感嘆一下社會發展的錯位,現實的艱難。一種焦慮情緒由此蔓延開來。
應該承認,相親鄙視鏈的確是某些現實問題的反映,比如戶籍、房子,戶籍制度使北京等大城市戶口隱含的福利越來越多;而不斷攀升的房價,直接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這些問題,許多評論都已經論述過了。不過另一個角度卻鮮有人思考,它真的這么面目可憎嗎?年輕人真的會受其擺布嗎?他們有必要因此過度焦慮嗎?
說到底,許多年輕人不過是借相親鄙視鏈這個由頭,一澆心中因戶口、房子、階層流動帶來的塊壘。問題是真的存在,也需要整個社會花大力氣去解決,不過我們實在也要避免被這種焦慮情緒綁架,避免輕易被某些議程設置所操控。因焦慮而絕望、畏葸不前的你,不會因此更好,看穿虛妄堅定地破除障礙,讓自己一步一步走上鄙視鏈的頂端,是更務實的選擇。畢竟,即便沒有戶口、房子等這些問題,鄙視鏈依舊存在,自怨自艾者同樣不會被美好的人青睞。
熱門文章推薦:
精神緊張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
開會發言緊張怎麼辦 4招克服緊張
控制情緒: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
③ 女的不怎麼回微信,見面到聊得挺開心,坐一塊碰到她,她也不躲,這種女人屬於什麼品種
微信可能是平時比較忙 當時沒看到消息 等看見的時候 可能覺得時間有點長了沒有回復的必要了 至於見面聊 正常普通朋友碰見了 又沒有過節為什麼要躲 當然坦然
④ 現在為什麼大家不愛發朋友圈了
顧慮多,知心朋友少。原因大致如下:
1、不是不想發,而是不敢發。
2、你在發朋友圈,別人在窺視你。
3、你在分享,ta說你在炫耀。
4、三千文字只取十字。
5,該看自己朋友圈的人,卻沒看。
6、每個人都想要有自己更多的隱私。
7、誤解多、一旦誤會,也不好瘋狂解釋。
8、被嘲笑,容易被人冷眼。
⑤ 你覺得鄙視鏈現象普遍存在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鄙視鏈其實普遍存在的原因就是大家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眼界很有限。
因為人都傾向於呆在自己的一個小圈子裡,和身邊的人比較。而當出現了新生事物的時候,一開始就是鄙視,得當新生事物成氣候了,就要壓制,這都是人類的本性。是我們無法避免的,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像當年的杜魯門總統一樣being humble,誰都不得罪誰都不欺負也不壓制,那這個社會就不會有創新,當然也會停止不前,因為很多人都是在被鄙視的壓力下才進步。所以鄙視鏈其實讓這個社會進步,也讓這個社會變得骯臟。
當年的美聲唱法鄙視通俗唱法,寫毛筆字的鄙視寫鋼筆字的,搞繪畫的鄙視搞雕塑的,我的一個同學告訴我,在體校里,大家都會鄙視游泳專業的,因為這個專業不涉及任何攻擊性,所以總被欺負,導致學游泳的都想去學散打...從小的到大的到廣的,這都是這個社會中鄙視鏈的一環。
⑥ 微信朋友圈鄙視鏈是什麼意思
鄙視鏈一詞最早見於南方都市報2012年4月7日深圳雜志"城市周刊"專題,是當今網路社會中反映出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鄙視像條食物鏈,是個繞不開的怪圈。在這個怪圈中,每一個人,都在鏈條的最末端。
⑦ 微信朋友圈設置不可見的人,是怎樣的性格
一個女生把朋友圈設置成三天可見。她是朋友們散步時的風景照相機。她喜歡戶外,旅行和拍照。雖然不是海外游,但那些山村、河流、菜花、樹林,在她的鏡頭下,都成了令人動情的談資風景。再加上她文藝的談吐,美也會讓人有淡淡的惆悵。她說:「我太喜歡送朋友了。沒想到有人會覺得我炫富,但這真的是我記錄人生的一種方式。」。我又喜歡這個表情了,就把它設置成三天可見,自己保存。
心理學家寫的一個可怕的錯覺提出了一個概念:你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盲人感覺自己是瞎子,得出了各種錯誤的結論。如果靈魂蒙上一層灰塵,如何保證自己的肆意揣測和輕視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其實我們可以把朋友圈作為了解生活多樣性的渠道,讓它擴大我們的認知半徑,讓我們心情好的看著它,心情不好的看著它。在風起雲涌的互聯網社會里,這只是犁頭後的一種放鬆方式,那麼更嚴重的是什麼呢?
⑧ 比「鄙視鏈」更可怕的是,品味不高「優越感」卻爆棚,音樂圈到底怎麼了
每個社交圈都存有著鄙視鏈的狀況。文化的特點有文化的特點的鄙視鏈,影視圈有影視圈的鄙視鏈,音樂圈自然都不除外。《吐槽大會》中臧鴻飛就把音樂圈的鄙視鏈取得了台表面。「玩古典風格的看不起玩爵士舞,玩爵士舞的看不起玩搖滾樂的,玩搖滾樂的看不起玩時興的,這群人都瞧不上玩rap的。」
⑨ 從「窺私」到「厭熟」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逃離微信
您好!很高興能為您解答, 你的存量值正在被耗盡
人與人之間的吸引,除了兩性生理需求驅動的剛需外,莫過於因為氣質、趣味、形象等外在因素偶然觸發的進一步了解對方的慾望。社交的演變正是生活中產生聯系的人們由生到熟,矩陣交織,相互滲透和篩選,並最終形成穩定關系的過程。
移動互聯網將大眾社交的方式大大簡化,我們線下的大部分場景行為被聚合到移動端並通過信息流形成不間斷的PUSH。了解一個所付出的行為和時間成本被降到了最低,生活圈和各自的關系網也因為移動網路被捆綁。
信息有鴻溝時,最暢銷的是八卦,信息流時代,最原始的沖動是窺私。通過微信朋友圈,很輕量級的行為就可以將自己置於社交廣場,接受眾人的觀禮,並在朋友圈的互動中,獲得參與感和心理的慰藉。大眾的窺私慾也在零成本、零負擔的個人信息流中被最大化的激發,進入貪痴的刷屏狀態。
量化的社交行為里,我們用自己的世界觀和所見、所聞、所感努力去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朋友圈裡的廣場群眾們也在Get與沒Get之間做出互動選擇。但是這個社會,掌握優勢資源的畢竟是少數人。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是穩定的,略帶點平庸。
從工作,興趣愛好,生活場景到美好的身體側露,我們寄希望於全方位的現在進行時來表達自己的不同,其實都在不約而同,並且日益走向同質化。當同一款奶茶在朋友圈被喝了N遍,同一個景點被不同的人日復一日的無死角的曝光,同一個網紅餐廳的爆品從月初被朋友們刷到月底,曾經嚮往的詩和遠方的在五一、十一假期如瀑布般的被「踐踏」,整個世界彷彿都在朋友圈裡被反復洗禮。
我們用短短幾年時間就透支完了自己過去的信息,並且在努力的演繹現在,其實大多數人都是殊路同歸。我們的生活並沒有本質的不同,同樣的階段內,也很難塑造出絕對大的差距。當人與人之間和這個世界都變的足夠熟悉,分享的主角和看客們也都在逐步失去新鮮感。
朋友圈裡沉默的鄙視鏈
曾經,我們都是懷著各種純粹的目的加入朋友圈,當現實的關系網都被收納進朋友圈後,它也就變得不那麼純粹了。家人親友、同事、同學、校友、合作夥伴、朋友等置身於同一個社交廣場時,它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
包括你自己在內的「圍觀群眾」們有從一線城市到老家農村的地域劃分,有從高收入群體到務農體力勞動者職業區分;有愛玩、愛撩與兢兢業業工作的生活方式的區分;更有混的好的與混得不好的,當官的與平民百姓,當老闆發了財的與仍在打工的社會階層的區分。朋友圈的復雜度已成為社會現實的折射。
移動互聯網的潮流是從小圈層到大圈層,從經濟發達地區向經濟落後地區逐層傳遞的。當我們貼著各種差異化的標簽被聚合在一起時,相互之間的比對在所難免。
朋友圈炫耀鏈的頂層和生活的得意者難免會有這樣的嘲笑心態:
「日本我都去了N次了,她居然才去,有什麼好炫的。」
「吃個連鎖快餐也要曬,好LOW呀。」
「就她那收入水平,提的LV包肯定是A貨。」
「坐個飛機也要拍,慘不忍睹。」
「哎喲,農村裡也開始整茶道了?」
「收入擺在哪裡,老家這些親戚貸款也要買個賓士,真是死要面子。」
「居然到現在才去歐洲,混的挺慘呀。」